三
http://t3.baidu.com/it/u=4161837334,1938368183&fm=11&gp=0.jpg
十,莫言还专门讲到了有关《生死疲劳》这部小说。他说,这个题目是从佛经里得来的:“我觉得佛教的许多基本思想,是真正的宇宙意识,人世中许多纷争,在佛家的眼里,是毫无意义的。这样一种至高眼界下的人世,显得十分可悲。”按理说,莫言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他的家庭和父母也没有谁对他进行这一方面的专门教育,但是他却能把人生的真谛领悟到如此高超的地步,真让我诧异。看来,衡量一个人的智慧真的是不能按文凭与学业进行的,应该从其智慧上来评判。莫言的智慧不全是凭后天的努力学习来的,好多一部分是先天带来的,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有这种极高的感受与悟性,所以他对生命的认识便与众不同,即使到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几年学习,也无法改变他的这一生命观。正像他在这部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生命是不断轮回的,这一世的性格与思想里必然带有上一世的遗传因子,无论上驴还是牛,或是人,都有相互的关联,从这一点去认识生命的本持,才可能更加清晰与完整。这一世的死亡并不代表着生命永远的消失,而是一时的隐藏,转眼便会以另一种形式出现于世。人世间的好多纷争与困苦对于佛家来说很是无聊与低俗。因为佛学把人生的一切真相讲得不能再透彻了。莫言的这一领悟从何而来呢?在这个故事中他说:“一直到了2005年,当我在一座庙宇里看到“六道轮回”的壁画时,才明白了讲述这个故事的正确方法。”这便是佛之无量寿灵光在一瞬间对他的启示。这一启示是读多少年书都不可能得到的。因为它是天生灵性的对接,是他与佛在某一世结下的深缘,这一深缘奠定了他成为诺贝尔获奖者最为关键的前提与要素。请注意,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是我们所谓的应该大力批判的迷信。可是,知道吗?人类真正的大智慧就是如此深藏在人类发明的好多迷信中。这不是化腐朽于神奇,更不是莫言的独创,而仅是他对佛学博大高深理论的一点生动形象化的表述。而这些无比珍贵至真的内容,对我们普通的世人来说,却是那么得随处可见,又视若惘闻。

十一,莫言还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说上小学三年级时,学校里组织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有的同学把不哭的同学告密于老师。后来自己醒悟到一个道理:“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莫言借此事想表达的是每个生命均有其高贵的个性与自我主张,自由与思想是生命的另一重要的本质,我们没有任何权力去强行改变它,消灭它。同时庸俗虚伪的大众也很难将它改变。对于那些虚假的东西,我们应该把其彻底抛弃为是。莫言能在今天按照自己的所思所想去写作,而不受左右各种因素的干扰,这是非常难得的,可贵的,这也是他之所以获得诺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不随流,不媚众,尊重生命的独立思考与行为,既是做人的前提,也是立业的关键,更是一个时代进步、文明和高尚的重要保障。
十二,莫言就是爱讲故事,四十多分钏的时间里,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另一个故事是三十多年前他在部队工作时,当面顶撞了一位老长官并因此而洋洋自得。但事过多年,他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而深感内疚。莫言借这个故事想说明的并不是他处世的圆滑,成熟后的觉醒,或想告诉人们年小时不要太轻狂,于己于人都不好。而是对自己当年无知、低下、鄙贱的深深自责:为人一定要特别恭谦,不要自傲,不要自大,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待人要真诚,特别是对待老者。即使面对错误的指责或不应该的蔑视,也不应该那样无礼地回对。当时的莫言年青气盛,有此举可以理解,成熟后的莫言有此省悟则让我感叹万分:人呀,做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之类的反击并不难,难的是受伤后还能理解与宽恕对方有意或无意的错,做到不计较,不回击,不生埋怨,以德报怨。这些至高的品德与他能写出那么多反映人性中最真情实意的优秀小说有极大的关联。同时还表现出一个人应有的生活观、世界观,如何做人和成长等问题。在成熟后的莫言的心里,当年的那种轻狂的行为无异于无一丝教养的猪狗。善良、正直、纯真的莫言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先学会做人,方可能把事情做好。良好的品德是第一位的,它包括对任何生命的宽容、尊重、关爱与自谦。不要为维护自己的尊严等找什么理由,孝道是做人的第一位。且不说对方还是一位领导。既为领导,就该尊重,因为他之所以成为领导,说明对方的福道就比自己大,就有自己可学习的地方。把所谓的自尊、要强、面子抛一边吧,他人永远也比自己高大,在真正有道理的人的心里,泥土和水是最为低下却也最为崇高的。
十三,莫言讲的最后一个故事我们好多人都听过,是一个流传在我们这个古老国度很久的故事,但他在瑞典学院讲,意义却非同凡响。它代表着一种生命观点宣传于这个人类。这个故事的内容大致是: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他走出庙接受惩罚,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在没人愿意出去的情况下,又有人提议道:“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结果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便轰然坍塌。
莫言为什么把这个古老的故事放到最后一个来结束全文呢?答案也很简单。谁是坏人,谁是好人,不由你我说了算,苍天在上,惩处自然有。老天是最公道的,从来不会惩罚善良者,即使他微弱而胆怯,不善言谈,贫困可怜,外貌一般,普通又平常。而世人的标准却与此有很大的差别,有时甚至相别天壤。对与错,好与坏,崇高与低贱在无知幼稚的我们心里,常常会发生这样那样的混淆和颠倒,所以,人类有时候是非常可笑而可怕的,常常把真理当谬论,把奸贼当圣人。可是我们一个个却自信万分,颐指气使地随意评说眘他人的是非黑白。更有甚者,认为只要大众的观点一致,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便成了真理的代表与化身,就可以任意地去主宰、支配天地万物,指责他人的不公与自私。好似天底下只有自我是无辜的、可爱的、善良的,高贵的,也不应该受到不公的待遇。联系上面他说过的有关对佛学感悟的话,其实,我们还应该得到如下启示:世间的善恶自有公道,不要强行对他人进行这样那样的评判;只要一心做善事,关键时候你便不用害怕,自有老天护佑;生死有命,全是自定,罪恶一旦深重时,无论用什么方式,都逃不过该到的劫难。
十几个故事读完了。最后,莫言说了这么一句话:“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莫言告诉世人,他的演讲其实就说明一个道理,他会依着自己所追求的真理和正义去奋斗下去的。他相信,善良的父母与高密那块贫瘠的土地从小教育他做好人,爱世人,宽恕别人,敬重世人等思想和行为,是真理,是正义,值得他几辈子坚守下去,无论是写作还是做人。
http://t2.baidu.com/it/u=329437382,1844667119&fm=11&gp=0.jpg
莫言讲的这些故事,无一不普通得如脚下的泥土,身边的轻风,他想表达的道理也无一不是我们这个古老国度几千年来每一个人都经历或听过的芝麻般的日常点滴——善良地做人,真诚的生活——可是真诚的莫言还是在那么一个神圣的地方把它们一一讲来,讲得无一虚假,字字从心底发出,绝无个别大作家那般空大的理论,高深的哲理或严密的论证和什么新奇的挖掘。没有,莫言就是中国高密生长出来的一颗普通的树木,但这颗树木却有着千年古国最真的爱与至纯的美德。于是,它再一次强烈地震憾了我的心灵。说实话,这些故事,当代中国的任何一个三流的作家都会讲,可是却少有人去讲,特别是在那么一个世人瞩目的讲台上。莫言就是莫言,他不怕,他不认为讲这些鸡毛的故事会让他丢人败兴,有失一个诺奖的身份,甚至影响到一个文化大国的尊严。他用他那略带高密口音的普通话,一次次,一回回,反复讲述出了和佛理同样高妙的真理,也即中国这个伟大的民族几千年共同遵守的做人最基本的品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是他的本分,也是他的本心,无其他力量或组织在干扰。回首一下百年来获诺奖的众多作家,也惟有莫言才会如此。这便是中国的莫言,世界的莫言,整个人类的莫言。
真的如网友给出的定义:千言万语,不如莫言。莫言只讲故事,不说道理。
2012.12.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