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随笔 |

我算几流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说中国要想尽快地发展,没有一流的人才不行。而一流的人才必然需一流的教师来培养,但是现实却与此相距甚远。那么,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扪心自问一下,我算几流?
先把自己的祖宗三代挖出来晒晒(现在都流行这一民主做派),这样得出的结论比较准确。我的祖上是山西晋中榆次人,祖辈几代是以经商为主,而且产业规模较大。到爷爷那辈,可算是富甲一方的资本家了。兄弟七人,家业庞大,老爷爷决定再扩大产业,拓展经营范围,于是派老五的爷爷与六叔一起来到了晋西北开拓市场。后来又到了岢岚发展。几经周折,最后因战事动荡等因素而归于破落。细一研究,与晋商的兴起、发展大致一个轨迹。故,机敏、志向、诚信的因子是有一点的。
爷爷早逝,留下的大量财富让后娶回的奶奶与一个弱智的长工(后二人结合)几年内就折腾殆尽。作为父爷爷惟一儿女的父亲,从小便经历了生活的各类苦难,只身一人出来工作,并与农民出身的母亲结合,生下我们兄弟四人。一家六口,全靠父亲微薄的工资渡日。一直到我考上大学,生活才稍有改变。由此看,如果不是那个后过门的奶奶与那个二百五的长工私通,本赵家也不至于沦落到如此贫困的地步,父亲也许就考上了高中(因为没路费到兴县考试而作罢),兄弟四人也不一定就要吃生活的苦头。当然,还与祖宗三代为农民的母亲有关——如果母亲也有一份工作的话,那不就是吃面面粮(农民吃颗颗粮,市户吃供应粮)的市户子弟吗?总结一下历史经验,有两点必须承认:一是家庭贫寒,导致自己胸无大志。二是出身农民,你就必然会目光短浅(母亲当年学习很好,但因为当时一斤青草可卖五分钱,于是老娘就让母亲回家打青草卖钱了,而与她一班的同学们先后都参加了工作,为此,母亲也是后悔终身的)。因而在教育、视野、见识等方面,那就不可提及了。从小就跟着母亲下地干活,和生产队里的人厮混在一起,与土坷垃打交道成长起来的自己能有多大的眼界与觉悟?
自己虽然从小比较聪明,爱好读书,学习成绩很好,但胆小怕事,不会说话,没有家教,不知礼貌,不懂世故,常常是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那年高中毕业,考上师范,父母就高兴得不得了。后来政策有变,又上了师专。有老师说,不用走了,等一年再走个更好的吧。回去问父母,父母反问我。我没有主意,去问一个同学,这位均为农民的最要好的朋友说,全县只考上你们四人,能不走吗?我们羡慕得都要流口水了。第二年,那些当年连个小中专也考不上的同学,一个个走了这个本科,那个重点。心底的后悔又与母亲一样了。
上了师专,没有遇到一个水平很高的老师,大都是从各地高中抽上来的,那行为举止酷似农民,一口一个我家的猪崽长,田里的庄稼短,一张嘴就是用三十斤高粮换十斤大米的例子,读的书也都是历史的,当代的也无什么现代意识的东西。一晃三年就过去了,带着少半瓶墨水就上了高中的讲台。讲台下又大都是农民的子弟,于是师拙子劣,得过且过,在一个小小县城里的最高学府里,自我陶醉了十大几年,见识与水平可想而知。由此得出结论:凭一点小的聪明换了个铁饭碗,就教书育人,其实自身素质低下,见识狭窄,行为粗俗,学识更是浅薄。虽然其间有好多学子从自己手下考入了好多大学,但那不是自己的功劳,是他们自身的努力使然。
因为平时爱看点书,教学还算得上用些心计。那年,省城一所重点中学向全国招聘教师,自己便考来了。进了省城,成了一个城市人,更主要的是教起了全省第一流的学生。但自己
这几年,学校从各地毕业的大学生中挑选优秀者充实到教师这一行业。我这位师专老生也常常冒充评委,左挑右拣,品头评足的,将好多著名大学毕业的研究生一一打下,想想都脸红。但有时,他们那水平也真是让自己不敢认同。每当遇到一位前来求职的男性,几个同仁都眉开颜笑的。可往往是女性居多。问其原因,都道:当下的社会,稍优秀一点的男性,哪个想当教师?尤其是中学里的教师。呜呼!今天一打开网,看到一条新闻,说国家决定给中小学教师提高工资,提高幅度为基础工资的10%。再呜呼,每月几十块钱,只够买一箱方便面,哪位优秀者会看得下?所以,第一流的人才还是纷纷到了其他行业。而现下从大学毕业出来终生当教师的,不是出生农村、无依无靠、无钱无势的贫困子弟,就是智力平庸、素质一般的普通人士。与自己当年差不多的情形。可是这个社会已经向前走了整整三十年,整个时代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呀。
如果按最高时期的智慧、学识、业务、思想、见识等来计算,自己充其量也就是个三流的教师。如果再从其他诸方面仔细地量化考核一下自己的学养层次,按100分制计算,自己是如下情况:天生智商6
之中,也许也有好多从农村里出去的孩子,最后也成了全国有名的拔尖人才,如毛泽东之类的奇才。但一来那样的情况较少,二来只能说明那样的人确实有才,真正属自学而成,非学校或教师的功劳。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好多农村出去的孩子,学识是有的,却不一定有高远的见识与素质。真正一流的人才应该是全位的,而不仅仅是一个名列前茅的学业成绩。作为一个教师,它的育人(培养对方一种全方位的素质与见识)作用更显重要。九流的“人质”,当三流的教师,来培养一流的人才,这不是开生命的玩笑,就是在把教育胡折腾,要么,就是对世人夜潭天方是圆的。
以前在县城里时,每年辅导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我还打劝那些年轻的学子,不行了就报个师范院校吧,但能不回老家来,就绝对不回来。来到这所三晋名校后,我的一句口头禅是,绝对不报师范院校,万一不幸被录了,也得走非师范专业。果然,几届出去了,没一个学生对此质疑的。这就是我们的现实。一流人才出国,二流创业,三流被招聘就业,四流考研,五流成公务员(这几年与考研的稍有些对调),六流进公安税务石油电信,七流留校任辅导员,八流四处打工并待业,九流进中学当老师——转了多少个花甲子,还是一老九。哈哈,但别高兴得太早了,要知道,排在之前的小姐一月的收入,比一个中学教师十年的都高;之后的一个流浪于城市的乞丐,三五年下来也可以在老家起一幢洋楼。而好多中小学的工资却几个月发不到手里。这是中小学,再看为我们向往并引以为自豪的大学教授的收入。前不久,北大一叫阿艺的副教授在网上凉晒了自己的工资,算的最后结果是不能维持全家三口人的温保。一位在本省一所综合大学任副教授的同学,孩子上初中要交的5万元费用,他无力支付,最后只好就近选择了一所普通的初中。但就这,我们还在不断地努力着,后代还是一个个走进了大学,一个个改善着自身。好在中国人天生聪明,能吃苦,有毅力,自觉向上,而且自我不断奋斗的人还很多,所以,各行业还在不断地进步发展着。要是换个其他民族,岂不早就退回到原始社会了?但国人与世界的距离还在越缩越短,由此可见国人的伟大得确不同凡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