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感悟文科取消分科科学 |
分类: 文 |
我是个中学物理都学不好的家伙,高三就被早早挂上招牌——文科生。一进大学就像进了天堂,因为再不用学数理化。可是,我的内心始终燃着一点小小的科学火焰,也许,好歹继承了一点父母的基因,那可是两位大学物理教授啊!不幸的是,基因到我这里全变成隐性,不大看得出来。
小时候,我爱科学的具体表现如下:在爸爸的循循善诱下安装了一个从没响过的半导体收音机,留下烂摊子给爸爸长吁短叹地收拾;中学时报名参加“科学发明兴趣小组”,跟着一帮男生后面捉虫爬树数月后,终因没有发明成果而被淘汰出局。不过,我拥有更多的是注定成不了科学家的斑斑劣迹,诸如立体几何一窍不通、物理课上死活搞不清手掌手指与电流方向有什么关系、化学课上一见有机分子式便头大如斗……
所以,我死心塌地地成了文科生,并在以后的职业道路上离科学越来越远。但因为那点小小的隐性基因,我一直热切关注有关文科生与科学的信息。早几年教育部门做过一个关于大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报告,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理科生热衷于阅读人文书籍,包括文史哲都广泛涉猎,而文科生却极少读科学书籍,甚至浅显的科普读物也少有人喜欢。调查中列举了几个原因:一、读不懂;二、没兴趣;三、感觉读了没用。
就我这典型的文科生的经验看来,兴趣是有的,读书的时候也不大会以有用或没用作标准,否则全世界的小说都不用读了,对我而言,最重要的原因是——读不懂。早些年看史蒂芬·霍金那著名的《时间简史》,咬紧牙关看了33页,当看到第34页上“一个事件P的过去和将来光锥将空间——时间分成三个区域,这事件的绝对将来是P的将来光锥的内部区域”时,我的脑袋嗡地一响,吓得赶紧把书扔老远——这些字我个个认识,可是凑在一起咋就不明白它说啥呢?
幸好后来有了更多适合文科生的好书,除了《十万个为什么》,我们也可以看看妙趣横生的《万物简史》,全都是用文科生能读懂的语言来写的,既学知识又有阅读快感;还可以看看把相对论幻化成形容画面的《爱因斯坦的梦》,弄得我心痒痒,买了个天文望远镜准备在科学爱好者的道理上走得更远。
像我一样对科学悄然产生兴趣的文科生越来越多,最近的调查显示,文科生中已经兴起理科热,许多文科生甚至悄悄捧起了高等数学,公务员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有三分之二是数学题,如果想成为热门的工商管理硕士,数学是必考科目,另外,社会学中的调查统计也运用到大量的数学知识,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更是激发文科生理科兴趣,有个校园笑话,说文科生最沮丧的事是碰见一个诗词比自己记得多的理科生,而理科生最沮丧的事则是碰见一个电脑比自己玩得好的文科生。
是啊,文科是关于社会与人的知识,理科是关于自然与宇宙的知识,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为什么要人为地生生撕成两半呢?一个只懂得文字乐趣的人与一个只懂得数字奥妙的人,同样都会戴着有色眼镜看这个世界,为什么不能在学有专攻的前提下多涉足一些其他领域的知识呢,说不定,在那另一半的世界里,藏着这一半人生的钥匙。
据说,上海等城市已经或准备取消中学文理分科,这可真是一个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