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葛兰素史克的中国式警示

(2014-05-16 07:43:58)
标签:

杂谈



    14日,湖南省长沙市公安局发布消息,历经十个多月的侦办,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下简称GSKCI)涉嫌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单位行贿、对单位行贿等案已侦查终结,于日前依法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15日《新京报》)
    GSKCI的那点事,舆论场早就掀得底朝天。其在中国盈利模式,或者说以销售至上的考核,并不令人惊奇。此间暴露出来的药价畸高(高于其他市场数倍乃至数十倍),皆为其销售模式使然。当然,虚高药价里,还包括了GSKCI在中国市场的多维度贿赂(3成)。GSKCI栽在中国市场说明,不仅中国消费者花了冤枉钱或者血汗钱养活了遍布全球的GSKCI,也喂肥了中国医药市场“寄生链条”的单位与个人。
    GSKCI在中国医药市场的沉浮,若是独立样本的“教训”,这事儿完全可以画上句号。但问题是,这样的“价格游戏”和“黑金营销”,绝非GSKCI的独创,也非GSKCI一家在践行,而是医药市场普遍的、众所周知的事实。
    忝列两个简单的例子:一是中国药价从出厂价到消费者末端,价格攀升到天价的例子绝非始于GSKCI,而是舆论场经常曝光的事实,在华独资药企有之,合资药企有之,内地大佬级和小药企亦有之。药物价格链,从生产到消费,内中赘生了几多中间链条,层层加价,不贵何如?
    二是医药代表这些年很赚钱,从凡庸生活经验到影视作品,众人早就心知肚明。此外,各层级医药代表向医院不同层级的人群推销药物,给予回扣,也是心照不宣的事实。
    所以,GSKCI不过是东窗事发的倒霉蛋,没有查发的中外大小药企还在惯性地坚持着如此畸形分肥的市场盈利模式。拉出一个典型,批倒批臭,意义不大。至多,让舆论场和民意发泄一下心中郁闷与怨恨而已。
    GSKCI栽就栽了。但更多的有着同样市场行为的企业也不能姑息,这才是具有建设性的正本清源意义。有意思的是,英国媒体对于GSKCI在中国的遭遇似有同情之意,并引申至政治层面的原因,例如BBC驻沪记者就称GSKCI是“替罪羊”。此类言论姑妄听之,但也给了国人以审视这一事件的另外视觉,即GSKCI在华的“入乡随俗”确有“南橘北枳”的缘由。中国医药市场的不规范,给医药企业的旁门左道提供了机会,该市场链条成建制的黑金诉求,恐怕也是医药企业不得已而为之的原因。
    所以,从市场机制和各环节的不规范着手,去铲除GSKCI式的不当市场行为,才是治本之举。每个市场主体,利润至上总是排在首位的,但若有好的体制规范和机制约束,利润至上的市场行为即使缺乏道德血液的滋润,也会契合法治规则的底线。GSKCI的行贿行为当然要施以法治惩戒,但也必须看到中国医药市场的体制弊端与机制瑕疵,在这样的体制与机制下,行贿有受贿的逻辑是难以遏止的,药价畸高的市场现象也是必然的。
    中国的医药改革还是进行时,医药市场化种下的恶果还未完全肃清。在此尴尬的转型期,从外资药企到内资药企,在中国医药市场,恐怕还会遵循已成惯性的市场潜规则。那些医药代表、机构和医院里的医务人员,还会进行着拿不到桌面但戒断不了的黑金交易。看似一个难以解决的市场魔咒,但只要理清市场秩序,厘清体制机制,涤清惯性恶习,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市场之恶和资金顽疾。
    没有法治理性维系的市场规矩,缺乏正当激励的机构和个人,都难免陷入法外逐利的贪欲模式。GSKCI的中国式变异,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的链式沉沦,正是市场和激励的双重流弊所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