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地信息变化看楼市走向
(2014-05-14 08:28:35)
(作者为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已连续四年对外“张榜”的全国住房用地供应计划,今年国土资源部将暂停对外发布,改由地方自行公布各省供地计划。此前,该计划的发布时间一般为每年的四五月份。至于明后年是否会重启这一工作,目前尚不得而知。(5月12日《第一财经日报》)
近来全国楼市呈现出悲鸿遍野的冷寂氛围,一二线城市降价打折的信息频传。加之市场疯传的不少地方放松楼市调控举措和银行放松信贷的消息,舆论场纷纷发声:楼市拐点终于来了。更有习惯哗众取宠的预言家放出中国楼市的“崩盘论”。
当此时也,国土资源部不再公布全国住房用地供应,难免给充溢各种焦虑的楼市以更加的不确定感。
由于中国楼市蕴藉的利益复杂性,纯粹的定量分析很幼稚,简单的定性研判又很武断。只能说,中国楼市在调整中,包括供地信息公开主体地位的下放,当前大中城市楼市价格的盘整还有不少开放商的资金断链,都是这一轮宏观经济改革调整的自然变化。地方楼市调控放松也好,舆论场释放的楼市拐点也罢,也属于后续的涟漪效应,未必是符合楼市脉搏的真实反应。
返璞归真再看供地信息变化,从2010年开始,国土资源部每年4、5月份公布的全国供地计划,其实没有一年落实到位的。国家的供地计划,不是不够吃而是吃不完。即使是供地最高的2013年,也未完成15.08万公顷的年度供应计划。这说明,全国供地计划较为粗放,也可以说是不切实际。既然如此,这样的计划公开也失去了意义。
供地的量化指标,除非中央具有约束性的保障房用地,其他用地的的主导权,在于地方。基于地方利益的考量,如卖出期望的楼市价格,如避免开发商的恶意竞争等等,地方政府一般通过减少供地的方式来调控市场。在此现实下,有地方政府来决定供地量化指标,公布供地信息无疑更为准确可靠。过去4年的实践亦表明,未能完成供地指标的地方政府,也未受到中央的警告和惩罚。
而且,供地信息放权给地方,并非简单的大撒把式放羊,而是划定政策红线的有序放权。今年年初,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提出,重点控制东部地区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建设用地规模。除生活用地及公共基础设施用地外,原则上不再安排城市人口500万以上特大城市中心城区新增建设用地。
当时舆论曾有误读,即年内将会减少上述城市的房地产用地供应。恰恰相反,国土部给出的答案是500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还要增加房地产用地。很明显,中央要压住的是特大城市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城市建设不可以再随意侵占良田。但是,对于特大城市高居不下的房价,以及城市市民迫切的安居诉求,则要求这些城市加大房地产供地,通过增加市场供应的方式平抑房价,破解安居难题。
由此再看当前楼市和供地信息变化,即可一窥内中的逻辑规律。给予地方公布用地信息的权利,确保增加特大城市的房地产用地诉求,既可确保地方财权的丰盈,亦可通过增加土地供给解决高房价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一决策也有助于缓解金融改革带给银行的压力,舒缓开发商的资金难题,恢复市场信心。
可见,当前楼市波动是决策层放弃以行政命令调控楼市并由市场配置下的结果。当然,开发商的资金链断裂引发的市场恐慌,也非美国次贷危机式的前兆,而是央行一揽子金融改革的结果。理性的分析是,可以将当前中国楼市理解为改革阵痛的反应,亦可解读为中国楼市从失衡到平稳的市场震荡;但绝非舆论场喧嚣的中国楼市崩盘的拐点来临。
中国楼市是地方政府、银行、开发商和购房者共同构筑的系统化利益场。虽然这个系统的利益关系是失衡的,但却是荣损与共。楼市休克疗法的硬着陆,是多败俱伤;多措并举的改革调整,才能实现多赢。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