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回购大仓藏书莫成私藏禁脔
(2014-05-05 05:05:31)
去年,北大方面筹资一亿多元,从日本回购了2万余册的“大仓藏书”。中央文史馆馆长袁行霈对此评价称,这是100多年来,中国首次大批量回购留存海外的中国典籍。(5月4日《新京报》)
北大回购大仓藏书,堪称功德无量。起码,这批涵盖经史子集的古籍,重新回到了中国,而且还有相当的孤本。不过,窃以为这些古籍的“回国”,其实也不必赋以
太多的爱国情绪,不过是让人多了些古籍“回家”的自然情感。因为这些古籍“出国”时,虽然是在乱世的1917年,但也不是日本武力掠夺,而是中国藏书家董
康因因为经济原因卖给日本藏书家大仓喜八郎。
当年中国人卖给日本藏书家,现在北大图书馆从日本回购而来,是简而单之的市场行为。有一点却值得注意,大仓将这批古籍保存完好,形成“大仓藏书”。北大回
购,却面临着公众更多的期待:一是北大只能比日本大仓保护得更好;二是不能将这些中华典籍(包括包括朝鲜古籍)变成私藏禁脔,也要发挥更为广泛的公共效应
---如给学界提供更多学术研究之便,如开放展览让普通公众一饱眼福。
尤其前者,若北大对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古籍还不如日本人保护得好,这种回购就是耗费巨资浪得虚名,是北大之耻也是中国之憾。抛却狭隘的文化观,在全球化视野
下,不管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的典籍文物,谁有能力更好保存就放在哪,不失为理智之举。以历史悲情和现实需要,带着发酵的爱国情绪去追讨和回购文物,有时并
不足取。
公众相信北大的理性,也相信北大有足够的技术和能力去保存这些回购的古代典籍。令人欣慰的是,北大也开放式地将这些回购古书开放展览,今后还有影印出版和
通过网络开放电子化阅读的计划。希望北大能将这一宏大的文化工程落实到位,让更多的人一睹古籍芳容,让书香如缕,润泽学术,流远芬芳。
治世收藏,本是文化盛事。但现实观之,无论个人还是机构,文物收藏的文化内涵却被现在或将来的市场功利所覆盖。人们评价文物的价值标准,是能拍出多少价
值。人们热衷于对天价文物的追捧,由此对文物有难以抑制的占有欲。只要文物为我所有,秘而藏之,就能藏出物以稀为贵的市场价值。正是如此,文物在异化,不
是赝品丛生,就是喧嚣浮躁的大众收藏文化,甚至鼓励盗墓文化并催生考古学的心浮气躁,使专业和科学沦为市场化的道具。
即使是北京大学,也和凤凰出版传媒集体抢拍过“过云楼秘藏”之囧事。当然,北大胜出了,但也为舆论所争议。可见,在争抢文物的市场乱战中,北大也难以免俗。
文物收藏市场依然很热,北大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从日本回购古籍,自然不会引发舆论的呛声,反而会赢得舆论的点赞。但北大回购资金,并非北大自筹,其中就
有公共财政的奥援。这再次验证,北京大学的国立大学属性,也确认了这批古籍非北大所私藏私有。让这批古籍发挥出应有的学术价值,释放出公共属性的文学气
息,是北大的使命与责任。
其实,公众对于中华古籍知之甚少。北大除了有计划地向公众展出这些古籍让公众看“热闹”外,还应普及一下古籍常识。譬如什么叫线装书,什么叫抄写本和刻印本;按照刊刻时代区分,都有哪些刻本,为何宋刻本最为珍贵等等。
据原哈佛燕京图书馆善本室主任、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聘专家沈津介绍,目前散落在国内外的中华古籍大约有5000万册左右,就收藏实力而言,国内首推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次之,海外则以哈佛燕京图书馆为最。
让中华古籍都回到中华大地不现实。但包括北大在内的古籍收藏机构,在保护好古籍的同时,更应让古籍对接底气和民气,让古籍“活起来”。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