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柴米河为区域主要排涝河道,河道两边居住着大量居民。据村民反映,柴米河最近几年河水越来越脏,发绿的河水常年散发着阵阵怪味。4月25日,省市政风热线联动直播走进淮安。住在河面的陈女士带着一瓶河水走进了直播现场,并当场向环保局局长下跪,请求尽快治理柴米河污染问题。(4月27日《南京日报》)
行风热线现场,淮安民众当着环保局长下跪,是一幕始料未及的行为艺术,无论舆论场如何解读,蕴含的意涵是显然的:民意的无奈,权力的尴尬。
污染是当今中国社会的最大困扰。恰因为如此,若非污染到了极限,人们一般会逆来顺受。这种无奈的社会生态,体现了公众的权利之悲;反而言之,生态文明的高蹈宣示与环境治理的孱弱无力,也是公权力所为有限的现实尴尬。洞悉这种逻辑,公众就会深切理解陈女士的下跪行为。如此看似和现时代不相兼容的个体行为,实际上折射了公众在权利得不到保证的悲情。这种悲情一在舆论场被扩大为公共民意,让人欷歔不已。
当然,参与行风热线的职能部门的部门长,也感受到了难耐的尴尬。个体的下跪行为,让环保局长下意识地感到了场面上的丢分。因为身为环保局长,他也深切感受到公权力不该接受民众跪拜祈求---此类官民互动的仪式属于封建时代,自然不合时宜。无论环保局长、舆论场以及现场观众,都能从中参透这种时光错乱官民互动的讽刺意味---环保局监管职责失序,权力无所作为。而这,也恰恰是政风行风聚焦、曝光和需要整改的。
正因为如此,在场的环保局局长脸色凝重,承认自己所辖部门有懒政行为,难孚民意。由是而言,陈女士的下跪,具有深化这场行风政风热线直播节目的意义。若无这一令人印象深刻的插曲,这场直播也许就成为众多行风节目中最平庸的一场:宏大舞台,主持与官员按照脚本演绎,观众要么充当围观看客,要么配合现场提些无关痛痒的问题...
也许,这场被下跪而升华的行风节目,会激活当地环保局的高效执行力,使得污染源得以遏止,责任人得到惩罚。陈女士和他的邻居们家门口的柴米河会重现往日清流。但个体事件的解决,却难免让人衍生更多的担忧。首先,若下跪民意无法倒逼权力部门真正反思,以提升整体执法素养,提振履职能力,而是就事论事地打补丁了事,如此权力高效没有意义。其次,此事让环保局长感到了难堪,承认了职能部门的懒政行为。但让人不安的是,更高层级的权力部门---区政府主官竟然不晓得由此污染事实存在。区长竟然不知,市长更加不晓,更凸显基层政府决策层对基层民意的隔膜。不接底气,不晓民生疾苦,官民之间的关系自然是异化的。
这就牵涉到一个非常现实的命题。中国社会,不管党群还是干群关系,基层民意并不渴望理想化的充满感性色彩的乌托邦关系,所谓公仆、鱼水情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云云。公众的底线是,构建一种理性常态的权力与权利关系,权力依法履职照章办事,把该办的事情办好;对于公民应有的法定权利,原原本本好不打折的赋予。即可。
可怜的是,公民社会的基础底线原则,在中国社会却成了稀缺品。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关系,因为前者而异化为零和博弈的危局,形成了可怕的“塔西陀效应”。
人治时代,中国可以通过整肃吏治和反贪运动重构权威政治的公信。法治时代,中国政治文明应有更为高端和契合时代要求的法治途径去和谐权力与权利的关系。
下跪的民意无奈是一面镜子,应给促权力反省自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