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梯田入“遗”,莫遗原生态

(2013-06-24 08:04:16)
标签:

杂谈

本文刊于24日山西晚报
  
   正在柬埔寨举行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22日通过表决,将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继新疆天山21日申遗成功后,中国的两个申遗项目全部获得通过。至此,中国世界遗产也增至45处,超越西班牙成为第二大世界遗产国,仅次于意大利。(23日《新华网》)
    红河哈尼梯田走过13年申遗路,终于修得正果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由此,中国亦成为全球第二大世界遗产国,但这些排名上的意义,世人并不看重。人们希望的是,作为中国一处少数民族遗产,申遗成功应该使其更好地维持自然原生态,而少一些产业欲望和功利思维。
    中国并不缺梯田,无论在云贵高原还是黄土高原,当地民众为了生存,只能向高山借田,依山傍势,将农耕文明发挥到极致。不过,和黄土高原上曾经的政治造势下的梯田不同,红河梯田是哈尼族千百年来为了生存自然选择的结果。山水梯田,稻谷禾香,和当地民众的智慧和谐交融,成就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图景。  
    人与自然的和谐,最本真的就是原生态,就是原汁原味。申遗成功,应该是对红河哈尼梯田原生态的认可,提醒人们将这种本真的原生态传承下去,而不是滋扰这块净土,更非通过申遗给其进行商业化的包装,进行旅游产业的开发,达到功利化政绩化的目的。
    其实,从哈尼梯田进入申遗的那刻起,其原生态就已经被打破。这是一种矛盾的选择,真正文化遗产,越是被人类相忘于江湖,游离于舆论场外,被遗忘于喧嚣的尘世角落,更能彰显其自然纯真的状态。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只有无意而入的武陵人才能观照到桃花源的世外美好,一旦告知官场天下,自然“遂迷,不复得路”。哈尼梯田,虽非仙境迷踪的桃花源,但由于申遗而名声在外,外界的滋扰自然难以避免。原生态的“大地雕刻”或许在政府投资下比以前更美,但已经失去了“天然去雕饰”的纯真。
    虽然当地政府承诺,申遗后的红河哈尼梯田对游客参观实施每天万人的限制,但也同样昭示着这块净土已然成为旅游的热土。游人络绎不绝,梯田的原生态就很难维持。值得一提的是,哈尼梯田和其他的遗产不同,其他遗产或是人文景观,或属自然山水,现代旅游有限和理性介入,增添的是现实的生机与活力。
    红河哈尼梯田的特点是,除了自然山水,还有当地农民的耕作,两者缺一不可。问题是,如果当地旅游业兴盛,当地农民赖以生存的农耕方式将会异化。当农民们不再从事梯田劳作,而变成啃游客的服务业者,哈尼梯田就不再是原生态的文化遗产,而是变成了矫饰的纯粹景点。如果申遗后的哈尼梯田在重复其他景点的老路---自然景点异化变味,淳朴民风变得庸俗,这样的申遗成功,恰是文化保护的失败。
    算上红河哈尼梯田,中国已有45处世界遗产。这些世界遗产,不单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更属于地球的。遗产要保护好,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才是第一要义。若遗产成了现代人的资产,或附加了太多功利因素,变质的遗产就失去了文化传承的意义。
    申遗成功的红河哈尼梯田,是走原生态的自然路径,还是变成旅游产业的噱头,值得关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