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0日)的太空授课是神舟十号飞天以来最热的新闻,也是神舟系列载人飞船进行的首次太空授课。“神女”王亚平成为主讲老师,聂海胜则成了助教。幸运的听课者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综合楼报告厅里的300多名学生。央视进行了直播,各路媒体也以不同的载体形成了太空授课的舆论场。
天上人间,实时交流,时空翻转,那是古代神话里才有的浪漫场景,而今却成为活生生的现实。这场太空授课的意义,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视野进行无限的解读。笔者以为,本次太空授课最让人忘怀的,并非宏大叙事的功利延伸,以及上升到国家层面的自豪情感释放,而是科技创新的超越带给人类的奇异感受。尤其是给予孩子们脑髓心海的冲击,是所有地面上的课堂所无法达到的。当然,这场太空授课的受益者绝非人大附中的那300多名学生,还包括全体中国学生乃至所有中国人。
从现场连线的学生表现看,也能感受到太空授课给予孩子们的震撼力。天上人间连线40分钟,现场学生掌声不断,而且互动频然,即使授课结束,孩子们也不像往常那样冲出教授玩耍,许多学生依然举着手,因为他们还有太多的问题要问。
其实,由神女王亚平主授的不过是几个基础物理实验。但由于飞船脱离了地球引力,“神女”升仙为太空人,那些试验因为时空的变化而不再受地球上物理学规律的限制。四个实验个个精彩:“神女”给聂海胜称体重,让人更直观地理解质量和重量的辩证关系;太空中的单摆小球在力的作用下,超越了地球上的“扇形活动范围”而变成了圆周运动;太空中的陀螺似乎比地球上的“更自由”。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太空中的水膜如何变成水球,而且和气泡以及颜色搭配带来的魔幻效应...
凭借人类掌握的物理学知识,上述实验其实可以从逻辑推演出来,亦可在失重的环境下描摹出来。但抽象的逻辑往往让人乏味,尤其是不能激发起孩子的兴趣,当知识变成负担,科学成为累赘,又何谈创新创意?中国教育,走入知识填充的迷局,而少了自主创新的属性,和课堂中缺乏生动活泼的启迪有相当大的关系。“神女”太空授课的内容,激活了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在他们心中埋下了探索宇宙和未知世界的种子。也可以说,经历太空授课的启蒙,说不定未来中国会产生很多优秀的科学家。
中国人富有形象思维的传统,对于宇宙天穹,既总结出许多天人合一的哲思明理,又创造出许多浪漫奇妙的神话。古老的东方智慧和西方的科学逻辑融汇结合,在航天技术上必然会“当惊世界殊”。
世界很小,宇宙无限,智慧无垠。在神舟十号的机舱里,人类的故乡只是一颗蔚蓝色的星球。那散发着迷人魅力的蓝光,是人类智慧的温暖折射。“太空授课”不单单是媒体扎堆的新闻,也不是中国航天技术的显摆,而是人类超越自我的象征。
想想太空的神奇,激发人类的灵感,放飞智慧的遐思,实现创新创意的升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