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危情源于日本式焦虑
(2013-01-23 21:04:12)
标签:
杂谈 |
本文为媒体专栏稿,请勿转载
在东北亚,日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孤立,而在历史问题上,比任何时候都强硬,要以新的安倍谈话颠覆日本固有的历史观。尤其无人孤岛钓鱼岛,已经成为随时即可引爆的火药桶。可怕的是,日本甚至要对中国军机发射曳光弹,在美国的反对下,日本官方否认了这一极具挑衅性的说法,但中日之间的危险关系显然还在发酵。
安倍完成了他的东盟外交之旅,被观察家们解读为围堵中国;而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也结束了他的对华友好访问。前者,明确了日本对东盟的外交五原则,核心是强化美日同盟基础上的日本东盟关系,以制约中国日渐扩大的海洋活动。后者,则访问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承认中日间存在钓鱼岛主权争议。
日本前任和现任两位首相两极逆反的外交行动,实际上是日本国内亲美与知华派的斗争。亲美派的联合东盟制衡中国与知华派的承认侵略历史,近年来也一直纠结着。当前是亲美派势力占优,鸠山就成了“国贼”了。从安倍从东盟收获的外交成果看,东盟三国对日本也是“倾听”而非顺从。鸠山更是给安倍政府极大的难堪,让国家社会搞不清日本政府的立场底线。因此,安倍的东盟外交应该说得分不高,联想到此前的访美被拒,特使在韩遭遇冷遇等等,安倍上任后的外交“三把火”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这凸显安倍新政府的外交焦虑,把中国当成了大敌。因而急切地在外交上连横合纵对付中国。事实上,包括中日两国的很多观察家都判断错了,以为安倍会像2006年时那样回归理性路线,尤其是为了拯救当前糟糕的日本经济。但是,从事态的发展看,安倍不再是2006年的安倍,而是真实的安倍。真实的安倍是,他是典型的右翼人物。由于他大选前在钓鱼岛问题上过于极端,和中国没有谈判与转圜的空间。加之日本社会充溢右翼民粹情绪,钓鱼岛已经成为发酵右翼情绪的渊薮,即使是知华派上台,也无法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向中国让步。而这,才是中日钓鱼岛冲突的关键所在。简言之,日本国内笼罩着一股害怕中国的非理性的焦虑情绪。
更关键的还有看得见与说不出的两大要素。看得见的是,美日同盟对安倍政府具有强烈的支撑作用,在东北亚和中韩交恶的日本,所能依傍的只有美日同盟,而美国也希望日本联合中国周边国家对华构成地缘压迫,这是美日两国在亚太的地缘利益交集。而美国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虽然不持立场,但明确支持日本对钓鱼岛的治权管理。1月18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会见访美的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后,宣称反对任何单方面改变日本对钓鱼岛管辖权的行动。舆论注意到“反对”这个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汇,显然是针对中国。此外,美日双方也强化了在钓鱼岛的安防合作。美国的支持,无疑使安倍政府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变得更加执拗。
看不见的因素是,日本右翼势力的鹊起与政治家的被绑架,还在于日本国力衰微带来的自卑感。自19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陷入20多年的持续衰落中,去年日本经济负增长-0.9%,且日本公共债务占比GDP为200%,超过美国和欧盟。日本经济乏力,大企业竞争力不再,即使是安倍政府刚刚通过了超过20万亿日圆的经济刺激计划,期望将通缩的日本经济逆转为通胀目标,但经济前景依然不妙。
相比之下,东北亚的中国和韩国国立上升,尤其中国,已经超越日本。随着中国对海洋利益的重视,并通过发展蓝水海军来维护海权,激发了日本的危机感。钓鱼岛主权争议,是日本焦虑情绪的释放,而日本围绕钓鱼岛在国家社会进行的轮番公关,也是以悲情获取国际社会的同情。中国强大,日本自卑,美国忧患,这是东亚地缘政治形势动态调整下的必然。
大国之间的博弈,总是随着国力的盛衰而产生重新的排列与组合,而利益是大国间连横合纵的原动力。有媒体将中美日之间在东亚的“三国演义”比喻为1913年的欧洲。言外之意,中日间极有可能引发类似一战那样的世界大战。其实,这样的分析不免危言耸听,中美日之间,的确存在美日联合制华的大趋势,但中美日间难以割舍的经贸利益关系,以及发生战争后的三败俱伤结局,对于这三个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三大国而言,都不可能重蹈覆辙。
在东北亚,日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孤立,而在历史问题上,比任何时候都强硬,要以新的安倍谈话颠覆日本固有的历史观。尤其无人孤岛钓鱼岛,已经成为随时即可引爆的火药桶。可怕的是,日本甚至要对中国军机发射曳光弹,在美国的反对下,日本官方否认了这一极具挑衅性的说法,但中日之间的危险关系显然还在发酵。
安倍完成了他的东盟外交之旅,被观察家们解读为围堵中国;而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也结束了他的对华友好访问。前者,明确了日本对东盟的外交五原则,核心是强化美日同盟基础上的日本东盟关系,以制约中国日渐扩大的海洋活动。后者,则访问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承认中日间存在钓鱼岛主权争议。
日本前任和现任两位首相两极逆反的外交行动,实际上是日本国内亲美与知华派的斗争。亲美派的联合东盟制衡中国与知华派的承认侵略历史,近年来也一直纠结着。当前是亲美派势力占优,鸠山就成了“国贼”了。从安倍从东盟收获的外交成果看,东盟三国对日本也是“倾听”而非顺从。鸠山更是给安倍政府极大的难堪,让国家社会搞不清日本政府的立场底线。因此,安倍的东盟外交应该说得分不高,联想到此前的访美被拒,特使在韩遭遇冷遇等等,安倍上任后的外交“三把火”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这凸显安倍新政府的外交焦虑,把中国当成了大敌。因而急切地在外交上连横合纵对付中国。事实上,包括中日两国的很多观察家都判断错了,以为安倍会像2006年时那样回归理性路线,尤其是为了拯救当前糟糕的日本经济。但是,从事态的发展看,安倍不再是2006年的安倍,而是真实的安倍。真实的安倍是,他是典型的右翼人物。由于他大选前在钓鱼岛问题上过于极端,和中国没有谈判与转圜的空间。加之日本社会充溢右翼民粹情绪,钓鱼岛已经成为发酵右翼情绪的渊薮,即使是知华派上台,也无法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向中国让步。而这,才是中日钓鱼岛冲突的关键所在。简言之,日本国内笼罩着一股害怕中国的非理性的焦虑情绪。
更关键的还有看得见与说不出的两大要素。看得见的是,美日同盟对安倍政府具有强烈的支撑作用,在东北亚和中韩交恶的日本,所能依傍的只有美日同盟,而美国也希望日本联合中国周边国家对华构成地缘压迫,这是美日两国在亚太的地缘利益交集。而美国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虽然不持立场,但明确支持日本对钓鱼岛的治权管理。1月18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会见访美的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后,宣称反对任何单方面改变日本对钓鱼岛管辖权的行动。舆论注意到“反对”这个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汇,显然是针对中国。此外,美日双方也强化了在钓鱼岛的安防合作。美国的支持,无疑使安倍政府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变得更加执拗。
看不见的因素是,日本右翼势力的鹊起与政治家的被绑架,还在于日本国力衰微带来的自卑感。自19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陷入20多年的持续衰落中,去年日本经济负增长-0.9%,且日本公共债务占比GDP为200%,超过美国和欧盟。日本经济乏力,大企业竞争力不再,即使是安倍政府刚刚通过了超过20万亿日圆的经济刺激计划,期望将通缩的日本经济逆转为通胀目标,但经济前景依然不妙。
相比之下,东北亚的中国和韩国国立上升,尤其中国,已经超越日本。随着中国对海洋利益的重视,并通过发展蓝水海军来维护海权,激发了日本的危机感。钓鱼岛主权争议,是日本焦虑情绪的释放,而日本围绕钓鱼岛在国家社会进行的轮番公关,也是以悲情获取国际社会的同情。中国强大,日本自卑,美国忧患,这是东亚地缘政治形势动态调整下的必然。
大国之间的博弈,总是随着国力的盛衰而产生重新的排列与组合,而利益是大国间连横合纵的原动力。有媒体将中美日之间在东亚的“三国演义”比喻为1913年的欧洲。言外之意,中日间极有可能引发类似一战那样的世界大战。其实,这样的分析不免危言耸听,中美日之间,的确存在美日联合制华的大趋势,但中美日间难以割舍的经贸利益关系,以及发生战争后的三败俱伤结局,对于这三个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三大国而言,都不可能重蹈覆辙。
后一篇:“柴徽因”何以引发八卦乱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