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发布78家央企“退房令”以来,各种博弈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三年来,伴随着整个房地产行业的起伏变迁,央企地产格局也重新洗牌。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3家央企或国资背景的房地产企业赶上万科,全年销售额突破千亿元。央企“退房令”为何成为了一场“未了局”?央企到底给房地产市场带来了什么?(22日《证券日报》)
既然是“未了局”,答案就是多个选项。央企恋栈房市,或是利益需求使然,或是业绩因素导致,或是国资委没有设定央企退房时间表,或是地方政府给予央企太多房市上的招商政策优惠,如此等等。但还有市场因素,即房市需要民间资本也不排斥央企国有资金的市场博弈,如此才能形成百家争鸣的竞争局面。即使央企遵循国资委的“退房令”,也要遵循逐渐退出的市场规律,而不能一下子全部退出,否则投入房市的资金,岂不造成了更大的浪费。
无论是国资委的“退房令”还是央企的“不听招呼”的眷恋房市,都不能简单用“是”与“非”来论定。国资委的“退房令”发出于房市宏调最紧迫的时刻,让78家企业退出房市,有助于给虚热的房市退烧,也体现了中央房市宏调政策的决心,更能缓解房价高企引发的民怨。而且,作为国资委发出的“退房令”,也只能针对78家央企。就此意义而言,“退房令”在最严房市宏调初期具有现实的政策理性。
并非所有的央企都把“退房令”当成一纸空文,到目前已有20多家央企淡出了房市。这意味着,“退房令”已经发挥了相当的政策效力。从房市宏调的效果看,虽然房市看似依然胶着僵持,房价离公众期待还有距离,但全国房市并未反弹到泡沫化和不可收拾的阶段。即使是在去年稳增长的政策环境下,固然有数十个城市要突破中央房市宏调政策的底线实施地方版“新政”,但全部流产。由此亦可观照“退房令”作为房市宏调政策的一环是发挥了相当作用的。
随着房市调控进入关键期,房市调控政策其实也需要转型升级。尤其是行政明星和红头文件式的调控,也许具有猛药快治的作用,但调控效果不持久,而且也和房市的长远发展不相调和。房市宏调,终究还是要靠信贷、财税等方面的设计完善,使房市健康发展。对于公共权力而言,中央要展现房市不动摇的决心以稳定民众信息,各地要体现出贯彻房市宏调政策的执行力,各职能部门履行好监管职责即可。房市宏调,行政命令不能扛大旗,市场杠杆要发挥主力作用。
“退房令”成为“未了局”,看似“国资委”说了大话和央企不听招呼,实际上是在房市宏调的大环境中,市场要素在博弈中占了上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这未必是坏事:一是市场主体自然要以市场导向为主利润至上。如保利、中海以及恒大等央企或具国资背景的企业,没有退出房市,事实证明他们市场策略的正确性---超过万科(民企)年销售额过千亿元。二是促使国资委部对央企多作宏观指导少下行政命令。
虽然中国房市存在很多问题,而且市场走势不明。但在这个大市场中,只要有利可图,总会吸引众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和博弈其中。从市场的理性讲,无论是央企、地方国企还是民营企业,只要守法经营,谁都没有权力让其退市。他们博弈房市的结局,只能靠市场选择来决定。既然去年房企营收超千亿元的有万科这样的民营企业,保利、中海等加入千亿元俱乐部也无可非议。
人们之所以担忧央企博弈房市,是担心央企导致房市紊乱。国资委出台央企“退房令”,大抵也是出于这个目的。但从现在的房市走向看,即使央企或有地方国资背景的企业在房市业绩斐然,也并未使中国房市重现宏调前的乱象。
尤其是在过去一年,在房市的僵持期,一些央企销售额破千亿元,颇值得人们深思。首先,中国房市的刚性需求依然有可观之量,而且还有后续之力;其次,央企实力和社会责任感在房市有相当吸引力。由此观之,央企在房市的博弈,也算是释放了正能量。
但必须警惕,中国房市在宏调力道的持续坚守之下,不能在重复虚热泡沫化之路。涉入其中的央企在遵循市场规律赢利的同时,也不可淡忘自己的社会责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