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央视新大楼名称的娱乐反讽

(2012-06-05 06:03:31)
标签:

杂谈


    近日,关于央视新大楼被命名为“智窗”的笑闻在网上流传。6月3日,央视方面对此予以否认。(4日《新华网》)
    据了解,2008年,央视内部曾为新大楼征名,但没有确切结果。“大裤衩”的名字随后在民间流传开来,关于“智窗”的传闻也于近日出现。
    “智窗”很富有创意,比“大裤衩”文化多了,也雅致多了。可是,中国文字就是这么神奇,你不可以细想,更不能认真琢磨,否则隐含的“双关”意境就会变得相当反面、讽刺和搞笑。譬如,“智窗”的雅一旦换成同音“痔疮”,那就是十分不堪的低俗了。不管央视否认与否,“智窗”绝对延续着公众“大裤衩”思维的娱乐化主旋,是公众和央视智力博弈的最新桥段。
    国家电视台,近年来不再为公众所仰视,而是一再为公众所调侃,为民意所挑刺。在我看来,这是让人欣慰的社会进步,国家电视台,在体制内自然承担着耳目喉舌的宏大作用,但同时也是大众传播载体,必须接受公众的监督乃至拷问。正因为如此,央视的《新闻联播》才会被大学生们山寨恶搞,央视的娱乐节目才会被民众肆意娱乐化,央视名嘴们的一言一行才会为观众评头论足...
    自然,央视新大楼也不得例外。由于其怪异的形貌,另类的组合,加之曾经失火的热闻,这栋很另类的建筑组合本身就有无尽的新闻价值,又何况这组建筑属于新闻大佬的央视呢?
    应该说,从央视新大楼遭遇的一波波民意热评看,央视是宽容和淡定的。且不论这组建筑的艺术品位是否符合大众审美趣味,其造型前卫那是笃定了的。造型前卫的建筑主体,无论古今中外,总是要为民意聚焦拷问的。从浪漫之都的巴黎埃菲尔铁塔、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到不久前古都西安的长安门公示,起初引发的都是公众的恶评。但经过岁月的沉淀和人们审美淬炼,恶评建筑也有蝶变为经典建筑的可能。
    这就是最现实的美学辩证法。建筑艺术的美与丑,其实并没有截然的界限,尤其是一幢建筑建成之后,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城市风景,人们的目光就不会太过挑剔和极端,而是变得温和和宽容。在此类建筑实用功能的证明下,原本审丑的建筑也就升华为经典的审美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音乐从来都是多元的,有人喜欢舒缓和谐的旋律,有人喜欢高亢激昂的节拍,而有人则喜欢去听现代饶舌歌手的喋喋不休。建筑也是如此,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最美的建筑印象,而这种印象没有两个是一摸一样的。正如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所言,建筑是一种冒险。央视新大楼从设计到建成到评议,恰恰体现了这种“冒险”精神,在嘻笑怒骂中变得全民皆知。
    中国传统建筑从来就不乏敦厚之作,首都北京则以故宫的宏大威严成为笃厚建筑气质的标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北京也需要一些冒险精神,更需要一种颠覆的审美气质。央视新大楼,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种精神,而更关键的是,作为新闻媒体的老大,央视也需要从敦厚和倨傲中变得蓬勃、活力和接地气,让公众嘲弄恶搞和谩骂,本身就彰显了一种气度。
    笑看央视新大楼名称的智慧博弈吧,公众的智慧永远是无穷的。值得一提的是,公众智慧的睿智之处不在于其嘻笑怒骂而在于表达多元,宽容以对公众意见并从恣肆的公众表达中找到平衡的关节点,才体现央视的智慧和气度。对此,央视准备好了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