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教材植入广告的疑似与正解

(2012-03-19 20:19:58)
标签:

杂谈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封面上被植入医院广告?日前一则关于《小学四年级教科书居然是××医院的广告位你怎么看?》的网帖一出,引得不少网友议论纷纷。原来,在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语文课本的封面插画上,一幢医院大楼上赫然显示四个字:“博爱医院”。
    赞叹网民的如炬慧眼。看了儿子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本封面,课本左上角确然有“博爱医院”四字,虽然有些模糊,在其上端则赫然印着: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3年初审通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而左下侧还有一个黑框注明:本书由江苏省政府免费提供。
    博爱医院,众所周知,电视广告上常见其广告,在此笔者也用不着给其再次广而告之。小学语文课本的审定,是很神圣的事儿,如果说真有道德至上或绝对真理,在小学语文教材编排、在封面、在内容上起码要无限体现,娃娃的教育尤其掺不得丝毫的假恶丑和浮华功利。博爱,当然是契合小学教育内涵的东西,但如果是一个广告满天飞的医院的名字,这“博爱”就变了味。也正因为如此,博爱医院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上,才会引发公众的置疑。植入广告的嫌疑不厘清,这本教材自然是误人子弟的,是有问题的。
    教材封面的设计者张广才教授名言,封面插图创作于“非典”特殊时期,“不可能拿教材开玩笑,去为商业机构做广告”,不过是取当时语境下的大爱意境而已。原创者的解释,或许化解了植入广告的“疑似”,但未必是公众希望看到的正解。当年非典,奉献爱心的大中小医院都被动员起来了,为何以妇科、男科为主的博爱医院成为爱心代表?这事儿太不合常识,也不契合逻辑。
    当然,如果说这幅插图纯粹属于创作者的灵感之作,植入广告的疑云自然会烟消云散。但如果有其他原因,这幅插图就不那么单纯了,任凭谁去否认或辟谣,也属无益。谁让那家医院的名声太过“广告”太过功利呢?
    纵然一切都和植入广告无关,2003年初审通过的教材封面,一用近10年,也难逃修订不及时的懒政之嫌。“非典”已成往事,大爱自然永存,爱心故事,传习后人,这是不错的,但是一家功利性极强的医院置于教材封面之上,会让孩子们将功利和爱心混淆,导致价值观的偏差与紊乱。这恐怕不是教育的目的。因此,就事论事,教材编排者总难免责:排除了植入广告嫌疑,难除无心失察之过;消弭了无心失察之过,还有修订教材懈怠之责...而不管如何,直接的后果是公众对这本教材失去了信任。在这场舆论战中,原本懵懂不晓的学生家长和学生们,也会蓦然回首去审视这教材,形成更大的连锁反应,这本教材的教育意义打了折扣。如此严重的“教之过”,出版社、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该付怎样的责任?
    最让人省思的是,这起课本上的疑似植入广告细节,是为多管闲事的网民发现,而不是学生及学生家长发现,亦凸显中小学教育的粗放与功利。培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本就属于教育的责任,老的全国版初中英语课本中,就有一篇老教授用指头蘸醋考察学生观察力的故事。可苏版四年级语文教材一用十几年,不仅孩子们的观察力麻木了,家长们的眼睛也被蒙住了。他们的视野聚焦何处?无非是书山题海中爬坡遨游,抑或是在各类培训班中穿梭,教辅材料买了不少,试卷做了很多,唯独忽略了教材的根本。
    没有了观察力的成人,世界很庸碌;孩子没了观察力,未来就变得迷茫...是好事的网民而不是好奇的孩子,惊破了一个现实版的皇帝新装寓言,不由让人悲喜交加。中国教育,无论从体制机制还是具体层面,都该好好反思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