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确审视大部制改革的权力冗余

(2012-03-15 05:33:05)
标签:

杂谈

  佛山市高明区政府网3月9日发布的一条人事任免通知引起网友关注,网友们把焦点对准了“高明区市场监督管理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竟有14位副局长”。3月12日, 高明区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回应称,这是“大部制”的产物,但只是过渡时期的特殊情况。(14日《羊城晚报》)
    大部制改革是好的行政举措,其根本目的是提升行政效率、强化执行力和精简行政人员。但从佛山市一个区的情况看,一个局14位副局长显然是有些多了,组织部门回应称是大部制改革的产物,自然会让社会公众感觉不适,因为这显然和大部制改革的目标不吻合。这种改革带来的权利冗余,本应是通过行政改革来消化掉的,而不是异化为尾大不掉的问题。
    但是,社会舆论也的确不能以理想主义来评价这种“一局14个副局长”的现象。政府机构改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精兵简政,牵涉到很多人的切身利益。以佛山为例,几个局整合在一起,但局长只有一个,还有各局的副局长,如何设定新的领导班子,对组织部门而言确实是一件难事。毕竟,中国的行政运行,一直未能打破能上能下的困局,中央如此、下边的行政层级亦如是。在此情形下,改革的确有个缓冲期,避免矛盾激化,这种权衡和过渡,非当事人是不能理解的。
    所以,佛山市大部制改革的权力冗余,应该客观审视。公众不妨接受这种国情和政情,认可所谓的改革过渡期。但必须指出,公众的宽容和理解是有限度的,即对组织部门的所谓改革过渡期察言观行,全程监督,当地组织部门最好给予公众一个说法,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消化掉这种权力冗余。
    消化的方式有很多方式,譬如14位副局长因为年龄原因二线或退休,或调整到其他职能部门去。但公众或不满意这种自然的权力消化流程,因为这既不符合改革的精神,也缺乏效率。既然是大部制改革,人们希望明确大部制以后的领导职数,多余的官员,应该通过制度化的途径予以竞岗、转岗或下岗。过渡期,应该是大部制改革的深化期,而不是缓释矛盾的沉淀期。事实上,在竞争性选拔已成常态,考核考绩对权力运行全覆盖的形势下,一个局消化掉多余的几个副局长并非没有制度路径可循。关键是,机构改革是不是真改革,改革的制度设计是不是符合“三公”原则。如果制度设计公平合理,执行起来并不会遭遇什么障碍,权力也会愿打服输,利益冲突也就自然消弭了。
    弥尔顿对于权力曾有一句一针见血的名言:“向往的就是统治,即使到了地狱,统治地狱也比在天堂服务强。”这意味着,人性中存在着追求权力的本能与欲望,“权力欲是一种最臭名昭著的欲望”(塔西佗)。因此,以法治权,以制度约束权力,才是使权力运行于中道的关键因素。如果说,大部制改革基于纯粹的维护公共正义的目的,而不是权力以改革弄权的人治目的,就会在改革执行执行,进行有序的法治化设计,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平和效率,兼顾权力人和权利人的利益,毕竟官员也是人,也需要公平与权利。
    就此而言,佛山大部制改革的制度设计层面或可存在着瑕疵,因此在执行层面就遇到了权力冗余的尴尬。由于法治化不能对这种权力冗余进行消化,只能用所谓的改革过渡期来人性化地消弭矛盾。这种现实改革中的对策,已经成为中国公共行政的流弊,从而造成了越精简越膨胀、越改革越乏效率的行政怪圈。归之于一点,行政改革脱不了人治和人情的流习,法治化和制度化异化为庸俗化。
    期冀佛山大部制改革的权力冗余尽快消化,也希望其他地区的大部制改革真正实现精兵简政提高效率的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