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央视3·15晚会将镜头对准了麦当劳、家乐福、中国电信等一批国际国内大品牌。家乐福用三黄鸡冒充柴鸡卖;麦当劳员工随意更改食品保质期;“中华学生爱眼工程”打公益幌子牟利;中国电信通过垃圾短信获利,工商银行等多家银行员工售卖客户信息。
晚会前,公众在揣测是那些“倒霉蛋”被曝光。现在看来,3.15不再打“蚊子”,而是打“大鳄”,土洋结合,中外大品牌,都被晚会曝光了。对此,人们自然感到欣慰,晚会也好,执法也罢,硬碰硬本身就是一种维护公共权益的品质和素养。
然而,法治社会不是靠晚会涵养成的,公平正义也不是靠曝光威吓出来的,消费者权益也不是靠企业的自律给保障来的。3.15晚会,作为一种宣传手段,作为一种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实现途径,是必须的;但常识是,靠一年一度的晚会,还远远不够,用制度的完善和监管的常态,才能从根本上阻断企业打折产品质量忽悠消费者的企图,实现质量第一、消费者至上的根本目的。
麦当劳、家乐福就是典型的实例。这些发迹于美欧市场的洋快餐品牌,在自己的国家或者城市的市场,哪个不是将食品和商品质量当成天大的事情,否则就要遭受严酷的惩罚和集体诉讼,此外还要背负严重的道德十字架,搞不好一个品牌就被断送了。显然,法制与法治的紧箍咒让麦当劳和家乐福们不敢造次。
再说,中国电信在本土够牛,可以乱搞垃圾短信获利;工商银行等多家银行的员工也可明目张胆地售卖客户信息。这些国企大鳄走到海外去,在美在日在欧甚至在黑非洲,给他十个胆八个肝,敢不敢像在祖国那么做?答案是“不”!这说明,环境不仅影响人,对那些以利润为归依的资本大鳄言,环境的影响更大。咱国老祖宗早就有箴言:聚生淮南则为橘,长在淮北成了枳。老外也有类似的“破窗”理论。
所以,人或有性善性恶的争论,但企业没有,资本只有适应环境的份儿。环境好,有法度,有规矩,资本就老实,企业就不敢胡来;环境不好,没有法度,企业就恣肆无为,利润至上。有多少可以减少成本的路径,若缺斤短两,如不顾质量,各种猫腻手段都会变着花样用上,甚至无所不用其极。
晚会上家乐福和麦当劳糗大了,中国电信和一众银行也失了脸面,但对它们的曝光,也不过是在3.15之夜上让人咬牙切齿一番,或者年轻的妈妈训诫一下贪吃的孩子:叫你还吃麦当劳不?但到了3.16,至多到了3.20,家乐福和麦当劳依然人满为患,银行照样拍着长队,每个人的手机里依然充满着中国电信定制传来的垃圾短信...如此,这个晚会的曝光还有什么意义,不管是前几年的打蚊子还是现在的打大鳄。长此以往,3.15晚会变得比春晚还鸡肋还无趣,因为春晚不过是无伤大雅的乐一乐,而3.15却承载者市场与消费者权益的大道德大责任。
故而,除了晚会,除了曝光,除了谴责,除了道德,最重要的是还是要法治要监管,把中国的市场环境涵养好。届时,不用3.15的聒噪,洋品牌也好,国企也罢,甚或小微商户,都不敢轻忽消费者的权益,这才是3.15的主旨要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