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2月4日电,被誉为“语林啄木鸟”的语文期刊《咬文嚼字》,2012年发起“围观名家博客”活动。而近日遭到“咬嚼”的“80后”作家郭敬明,则被语言文字专家批评“运用语言文字的态度很随意,低级差错不少,对语言文字缺乏敬畏之心。”
《咬文嚼字》“咬嚼”郭敬明的文字错误包括:包括把“令”写成“另”,把“了结”写成“了解”,“拉锯战”写成“拉锯站”,“名声大震”写成“名胜大震”等。客观言,这些字应该属于“笔误”(语文专家称为“态度粗疏”),应予宽容。但郭敬明不能准确辨析一些常见的易混字词就不能原谅了,如“戴”与“带”、“副”与“幅”、“碳”与“炭”、“反映”与“反应”等。此外,《咬文嚼字》还以郭敬明把“蚍蜉撼树”误写成“蜉蝣撼树”,对其进行批评。面对郭敬明如此弱智的文字书写错误,《咬文嚼字》总编辑、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郝铭鉴笑言,郭敬明的博客文章错误太多,“遍地荆棘,叫樵父如何下手?”
除了《咬文嚼字》对郭敬明博客的“咬嚼”,近来科普作家、打假斗士也对80后作家韩寒的博文展开质疑,质疑之一就是文字错误和语法逻辑不通。
作为80后畅销型和代表性的韩寒和郭敬明,文字功力如此不够火候,就不必讲那些扎堆涌现的网络作家了。
应该说,网络时代的“打字”改变了书写时代的“写字”,不管是80后作家还是90后和00后的孩子们,还是跨越“写字”与“打字”的60后和70后,键盘确实让慵懒和弱智了许多。以往会书写的字词,用笔很难写出来,但可以用键盘给打出来。但必须指出,相比80后和90后,同样学历和文化水平的60后和70后,打字正确率和对文字的理解应该比80后要强许多。但是认知和书写文字能力的强,未必在思想认知上超越80后和90后。网络时代,新新人类的思想更为活跃,对公民性和自主性的理解更为率真乃至透彻。正因为如此,80后作家更具有偶像性和时尚性,为同时代的青少年们所追捧。尤其韩寒,成年人也认可“公民韩寒”的个性表达。
由是观之,评价80后作家,无论《咬文嚼字》也好,还是像方舟子那样的成年人,不能因为他们文字书写上的粗陋、乃至错误百出,而否定他们的文采和思想。如果把他们受青少年的追捧看成是“捧杀”,《咬文嚼字》则是另一种方式的“棒杀”。这两种“杀”若偏于一执,各不相让,互出恶言,善意的批评价值就丧失殆尽,代际和谐也就难以达到,结果就会造成鲁迅笔下九斤老太式“一代不如一代”的无谓慨叹。
对80后作家的“捧杀”与“棒杀”,都是非理性的杀伐。这种局促于一方的价值观偏执,只能引发自以为是的“口水战”和网络围观的廉价娱乐,并不能实现社会群体上的和谐和社会文化层面的宽容。值得一提的是,在韩寒与方舟子的公案中,最终“公民韩寒”决定放弃与方舟子的对决,这无疑是明智的选择。在“棒杀”与“捧杀”的对决中,若当事人愤恨于“棒杀”而迷途于“捧杀”,最终沉沦的将是当事人的社会声誉与形象。
人们注意到,韩寒已经删除或修订有瑕疵的博客文本,对待方舟子和多元的社会评价也客观理性了许多。足可证明,“公民韩寒”的淬炼绝非浪得虚名。
郭敬明,其他被“咬”或将要被“嚼”的名人和80后作家们,也应向韩寒学习,或修改博客中的错别字,或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或向公众真诚道歉。而不是以牙还牙,制造舆论对立的娱乐噱头;或缄默闷骚,讳疾忌医,这样的作家真的是在“作”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