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专稿
因为增选中科院院士落选,“超级海龟”饶毅、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向中国学界开了炮:17日,他发博文称从此不再候选院士;21日,称落选不是“学术原因”并称学界高职称“弊大于利”;22日,发“标题党”博文,为两前辈科学界推诺奖并鸣不平;同日,又向媒体曝出海归回国最怕处理关系网...
看得出,公共舆论对饶毅“放炮”是同情甚至是支持的,他的博文被海量点击,他本人被媒体扎堆关注,饶毅一下子变成了网络红人。搞到这阵势,连饶毅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希望媒体不要过度解读。联想到此前经济学家郎咸平被微博“害惨了”的自嘲,饶毅恐怕在心理也有为舆论过度消费的不适感。
其实,这就是饶毅的可爱之处。不平则鸣,实话实话,尤其在中国学界不时传出种种丑闻的时候,饶毅向学界开炮,等于给出了问题的学界发出了警讯。也许院士遴选程序是严苛和公平的,但是在大学行政化、学术功利化的学术风气下,院士难免被异化。官员院士和资本院士的不断出现,更让公众对院士充满了不信任感。饶毅放炮,与其说是释放没被选上的意气,还不如说是发出了醒世良言。
如果说中国学界洋溢着纯粹的学术气氛,而无浮躁之气笼罩。饶毅落选放炮乃是自负和狭隘的书生之见,沉默是金方显坦荡的君子之风。可现实的学界并不令人满意,其他落选者缄默不言,或是屈服于现实希图再评院士的功利者,或是惮于体制围城不敢发声的胆怯者。可见,饶毅永不再评院士的声音,看上去似乎不如其他的选上者或落选者聪明,但却是性情中人,很可爱。
李敖说得好:“世上有太多的聪明人,他们的世界里没有狂飙、没有粉彩、没有侠义,也没有星星和文天祥,他们没有理想主义,他们太贫乏了。”学术中人,若像官场中人那么圆滑世故,少了可爱的书生气,他们的灵魂也太贫乏了。
不过,在当前的学术体制下,仅靠落选院士的批评还远远不够。客观而言,假设饶毅这次增选上院士,成为体制中的一员,他还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应?因此,公众不免揣测,饶毅其实也不能免俗,也是想浪得院士虚名分一杯体制之羹,说到底饶毅也不那么纯粹,还是有些酸葡萄心理或臭豆腐心态的。
而这,才恰恰是院士制度最可悲哀之处,也是学界的沉疴所在。像饶毅这样一直对中国学界提出批评的“超级海龟”,也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去选院士,说明了学界根深蒂固的酱缸性和同化性。
既然饶毅趟了浑水,受了挫折而后对学界口诛笔伐,发出不再评选云云,批评的力道和公允性就大打折扣。尤其是那篇数月前就起草好了的博文,让人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想法...
还有就是,饶毅是神经医学权威,但为公众所知的却是他一直以来对中国科学界的批评。这种角色错位既开罪了学界人士,又给人以不务正业的感觉。学者埋头书斋两耳不闻窗外事是有些“迂”,可是一旦偏离学术热衷于社会问题---“公共知识分子化”,在网络时代就可能招惹是非。近年来学者“网络红人化”而引发争议的人委实不少,若登上“百家讲坛”的诸公,如余秋雨乃至近日的郎咸平等。
饶毅对院士制度发出的批评现时或被舆论追捧,但若一直偏离专业陷入“社会化”的评议中,引来的恐怕就是被批评了。就此而言,饶毅又是可怜的。
静心研究,潜心学术。不是院士,同样赢得人们尊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