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于4月2日华商报
海南近日查处非法期刊案,7年间约2万人付费登载论文,涉案金额超1000万元。假期刊主要集中卫生教育领域,专家称许多单位对发表论文的数量、级别提出不切实际的“刚性要求”,合法刊物无法满足巨大需求,“这为学术造假提供了制度运行空间”。(4月1日《新京报》)
不时爆出的学术造假新闻,已经让公众疲惫。那些向来被人尊重的教授、院士乃至大学校长们,也因为这些丑闻而被公众怀疑,甚至成为嘲弄调侃的对象。
海南查处的假期刊,意味着学术造假不仅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盛行,也弥漫到社会事业机构---卫生教育领域。这凸显学术评价功利化的制度化困境。
以教育部组织的高校评估和形形色色的大学排行榜为例,高校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都是重要的考核指标,并作为高校名气、进位的标准。这说明,体制上的偏爱带来了学术论文造假的系统风险性。这样的系统性风险导致了学术管理的松动,刺激了学人的浮躁心理,激活了学者的利益冲动。在集体功利的语境下,甚至不排除以高校为单位的集体性造假,并在整个学界产生惯性的恶质学风克隆。学术氛围若此,学风不彰也就自然而然了。
体制如此,学者本人的学术评价也莫不如是。以高校职称评定为例,教授的业务评定条件有定性和定量之分,定性的教学效果是抽象的,难以评述;而定量的评价则主要科研及专著,主要指的是专著获奖情况和论文的档次和数量。以论文为例,必须是被《SCI》、《EI》、《ISTP》、《SSCI》、《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等检索的论文,此外就是在国内中文核心期刊刊发的论文。从助教到讲师,再到副教授、教授,还有硕导、博导。学者们一辈子都在围绕着各种规格的学术论文和专著转圈子,因为每个职称都和学者的社会地位、收入水平以及科研经费挂钩。所以,这个圈子已经不再是纯雅的学术象牙之塔,而是利欲蠢动的漩涡。形形色色的学术论文,就成了招引学者们的诱惑媒子。在此语境下,学术论文的异化造假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并衍生了一条灰色经济链,譬如有的核心期刊明码标价收取版面费。2009年10月份,清华大学教授李伯重先生就发出“大多数中国大学的学报都是学术垃圾的生产地”的声音。所以,学术造假、学术腐败、学术贬值,是和体制弊端、学者学品以及学术刊物的蹀躞密切相连的,是一种功利催生下的集体沉沦。
不仅学界如此,教育、卫生和新闻单位的评定职称,论文数量也是硬指标。而职称和收入挂钩,同样带来了论文造假、抄袭的垃圾化。值得一提的是,学者造假基本上还选择正规期刊,社会人士的论文发表缺乏人脉和载体,这就给假期刊诈骗提供了机会。
前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曾表示,中科院将逐渐调整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论文所占的权重将逐步淡化,主要以创新实际贡献、创新发展态势、创新质量水平为主。何止是中科院,整个的学术体系评价都要进行体制更新才行。尤其是社会事业单位,职称评定更要以工作实绩作为评价,何必赶鸭子上架去写什么论文。譬如中小学教师,站好讲台,搞好素质教育即可。
想当年,和章太炎先生合成“章黄之学”的黄侃“只述不著”,没有留下专著照样成为“国学大师”。同理,1926年代,甫回国的陈寅恪没有论文照样能被聘为清华大学教授。时光流转,今日学术界衮衮诸公却为了学术论文而不惜造假,坏了一生清明。是非之间,看来不独是学者们的学品不够稳定,还有体制上的弊端和学术评价上的瑕疵所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