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于4月8日时代商报
发改委通知自4月7日零时起,汽柴油每吨分别上调500元和400元,全国平均90#汽油、93#汽油和0#柴油每升提高0.37元、0.39元和0.34元。(4月7日《新华网》)
有车一族的荷包这次又要紧缩了。过去一年间,对中国民众言是不平凡的一年:一是汽车消费遭遇井喷,中国稳固了世界第一大消费国的地位;二是通胀来临,“涨”字如影随形,和民生同行;三是发改委已6次调整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其中下调1次,上涨5次,国内汽油价格每吨累计上涨1580元。如从2009年开始计算,国内汽油每吨累计上涨3000元。
公众似乎很纠结。虽然通胀阴霾还未消散,但公众购车的刚性需求依然旺盛。然而国际油价还在涨,在现有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之下,国内成品油价格也在水涨船高。一个有趣但也让公众困扰的是,这轮成品油调价之后,北京地区的93号汽油价格已经超过了美国汽油均价的6.38元每升。但业内专家认为,在国际油价走高支撑下,后期国内93#汽油突破每升8元将为时不远。在不久的将来,油价或将很快进入“10元时代”。(见4月7日《中国证券报》)
油价为何涨?给出的理由大家都懂。譬如国际油价推升,压缩国内成品油消费,缓解炼油企业亏损等等。不过,这些理由和公众的现实生活体验相比却又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须知,现在的成品油消费,和菜篮子、米袋子和油瓶子并无二致。因为汽车不再是国人的奢侈品,而成为代步工具。所以,油价涨一分钱,就会影响有车族的生活质量。以一辆2.0的普通轿车为例,现有油价增加的月开支就在30元左右。而同期月工资不会涨,因此油价上涨无疑具有推升通胀的负面效应。虽然央行刚刚的加息能够冲抵通胀因素,但那是宏观的,人们很难体味到。但成品油上涨却能渗透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去,让有车族有“掏荷包”的切肤之痛。所以,用加息来缓冲成品油涨价不过是涨价者一厢情愿的借口,无法让公众释怀。
更诡异的是,加息是为了舒缓通胀压力,涨价则是推升通胀预期。有专家预测,3月份的CPI有可能“破五”,在此市场预期下,加息和成品油涨价就像是南辕北辙的两项政策举措,让公众对市场充满不确定的焦虑感。问题是,按照现在的成品油涨价机制,在中东和北非动荡乱局的影响下,成品油将涨价进行到底几乎没有悬念。当成品油真的迎来10元时代时,不仅有车族的生活压力会到达极限,对宏观经济的通胀传导,乃至对整个汽车产业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可预期的对市场的系统性影响,不知政策面是否有足够的应对举措。
说实在的,成品油价上涨看似油企和公众的博弈,实际上却隐伏着多米诺骨牌式的多维博弈。政策设计者,如果仅从能源安全、油企利润、国家油价的角度去定价,积累起来的矛盾就不仅仅是有车族的不满,还有汽车行业的跟进。事实上,每个博弈者都可以举证出有利于自己利益的理由和证据来。因此,政策面还是要多聆听各方面的意见,使各方利益主体在公平的市场平台上进行充分的博弈才是,然后予以公平公正的裁决,取得各方的利益平衡和相会谅解。
人们注意到,油价上涨以后,整个宏观市场并未获益(催生了CPI),汽车消费有抑制的迹象,消费者的负担增加了,获益的只是两大油企。中石化2010年年报显示,由于油价大幅上涨,2010年全年净利润707.13亿元,增长12.8%;2010年中石油净利润1399.9亿元,同比增长35.4%。中石油和中石化2010年日赚约5.76亿元。也难怪公众对成品油涨价不解不满,从有关方面的释疑看,也似乎化解不了公众的疑问。
公众对油价适时调整是理解的,但调整得让公众服气才是硬道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