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移于时代焦虑中的国学启蒙
(2011-01-16 22:26:30)
南洋商报专栏,刊于16日
记者从教育部门了解到,从2007年起在东城开始试点的本市第一本国学地方教材《〈弟子规〉新解》已通过北京市中小学地方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初审,对原文没有删节,今年3月终审确定后,有望于9月新学年到来之际在全市小学推广。此前,曾有外地教育部门禁止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11日《京华时报》)
国学启蒙,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从民间装腔作势的培训班到大学国学院,从国学短信到公务员国学考评,现代人吸吮和卫道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可嘉。但是,热热闹闹地读几本旧时的蒙学读本,形式主义地办一些讲习班,是难窥国学精髓的。何况,关于国学,也是一个至今都搞不清的命题。一般以为,国学是因应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而产生的----其时从文化的角度言属于保守,所谓国故派是也。其中是非,内中争议,是文化史学者探究的对象。
今人热衷国学,说白了是多元时代的一种思潮,即在现代化狂奔的快节奏中,人们的心志被时代的洪流冲涌得有些疲惫和紧张。而且,国人对于全球化的迅捷到来有些不适应,于是像当年的国故派一样希望从传统文化中寻求心灵慰藉。国学流行也仅仅具有哲学辩证和文化多元的象征意义。对于现实的生活方式,只是增加了一种可笑的仪式抑或精神胜利而已。
稍微理性分析,人们都晓得,即使是现代人从孩童时代熟读“四书五经”,也须和现代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融合。否则,和现实生活方式不对接,那些故纸堆里的文字就只能是佶屈聱牙的符合,古老的智慧并不能升华为契合时代的思想,反而使人变得酸朽不堪,比古时不知稼穑的秀才们来得还要迂腐。儒家经典的作用不过尔尔,又能指望所谓的《三字经》、《子弟规》、《千字文》等初级蒙学教材给现代人输送智慧?
所以,纠结于所谓国学,已是现代人浮躁;迷信那些浅薄的蒙学读本,更凸显现代人乏自信的焦虑心态。就此而言,那些被时代废弃于故纸堆里的蒙学读本,拂去历史的尘埃,作为教育家或历史家的研究素材就已经足够。当然,如果某些人、某些机构,拿过来作为现代教育的教材补充,作为学生们选修的读本,也未尝不可。但是,若将这样的东西去迷信----或夸大其危害或奉为宝贝,就是很讽刺的笑料了。
这样的笑料却被有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宏大叙事化。如,有的教育主管部门禁止推进《弟子规》、《三字经》中的某些内容,这是多此一举,无形中给这些没有意义的蒙学读本增添了神秘的禁书色彩,反而给这些蒙学教材带来了广而告之的效应。反之,大力推广,不加删节,则是煞有介事。现在的中小学教材,已经是超级满负荷。纵然如此,学校和家长们依然不懂孩子的心,在将孩子们放置于书山题海之余,还要在课余时间强加很多辅导班。再将那些有争议的国学蒙学读本指定为教材进行推广,不是害人子弟吗?
事实上,现代中小学教材设计,除了某些课本如语文教材选撷上的瑕疵,在体例上是按照素质教育的目的去设计的。譬如初中生物教材,无论人教版或苏科版,都安排了大量的实验和动手内容,可谓寓教于乐。但事实上,学校在教学上的时候还是因袭老旧的填鸭方式。作为初中生的家长,笔者是有发言权的。
素质教育的教材都能给人教偏了,私塾时代的教本,原本就是用来死记硬背的,照搬到现代课堂上,那岂不是荒唐透顶?只能说,现代人太焦虑了,颟顸到什么东西都拿来喂孩子,也不管那些教材是否发霉,只要顶着时髦的国学名头。
http://nanyang.com/NewsCenter/articleDetail.asp?type=N&ID=216252&SID=29&CID=28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