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敬伟微博
张敬伟微博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4,850
  • 关注人气:26,75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房市泡沫源自官商合谋

(2011-01-11 21:39:59)
标签:

杂谈

分类: 南洋商报文集

南洋商报专栏,刊于11日,有删节

 

 

出让金总额达2.7万亿元,同比增幅达70.4%——国土资源部负责人7日在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披露的数据,揭示出2010年国内土地市场的一场“盛宴”。对此,有三个问题值得探究:土地出让金缘何能在“最严调控年”里创下新高?巨额的“卖地”进账如何使用?地方的“土地财政依赖症”是否会进一步加剧?(9日《新华网》)
   表面看去,房市失控、房价高企的始作俑者是开发商。但事实上,如果没有地方政府无节制的卖地冲动,如果没有以房市拉动政绩的决策,房市将会沿着平稳的市场轨道运行,更不会有冒顶的房价频现。自然,也就不会催化房地产投机潮,孳生房奴和带来大众蜗居的苦痛。正是由于权力和资本合力,失衡的房市以加速度的惯性发酵泡沫。在此情势下,中央出台的房市宏调政策,自然难以得到完全有效的落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在发酵的房市泡沫里,源动力来自于权力,而且也充溢着权力渴望的利益。用左右到右手,又怎么能够下得去手?
    土地财政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问题。5年7万亿土地出让金,仅过去一年就高达2.7万亿。公众就能很容易理解,在“史上最严厉房地产调控”的2010年,为什么房市宏调变成了“空调”?为什么这一年出现了那么多暴力拆迁引发的社会矛盾?因为庞大的利益链在全国发酵传导,而且权力的买地冲动是内源动力。这种冲动,不是个别城市,而是所有城市,从一线到二三线,“土地依赖症”大面积罹患流行。因此,卖地冲动,是困扰民生的时代流弊。就像不久前的《经济周刊》所报道的那样,“‘土地财政’造就了‘征地—卖地—收税收费—抵押—再征地’的模式,其中地方政府、开发商、银行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当权力、资本和银行成为受益者时,宏观经济、城市市民和农村农民则成为受害者。房市泡沫,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急遽膨胀,中国房价高企已经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否则过去一年也不会成为史上最严厉的调控年,不会出台连番的房市宏调拳。事实如何呢?公众心知肚明,不仅房市的惯性难以遏止,而且通胀的压力袭来。中国市场环境变得极不明朗,财政金融政策调整变成当务之急。事实上,即使通胀降下来,如果房市不能回复正常轨道,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就一直存在着风险。很遗憾的是,如果说系统性的土地依赖症不能根治,哪怕是“十二道金牌”式的房市调控也会变成“空调”。
    城市居民,资本雄厚者投机房产,占有越来越多的房产,成为城市资本新贵,这导致的是收入分配的更加不公和两极分化;孱弱的中产阶级,则不惜代价成为房奴,背负着沉重的还贷负担;底层民众,则是望房兴叹,不是无房可居就是埋身于尺访蜗居之中;城市老住户和城郊居民,则时刻面临着城市化所带来的拆迁侵袭,演绎着拆与保的拉锯战,每个钉子户都有可能成为拆迁剧中的悲剧人物。就像徐绍史所言,导致“利益分配不合理”、社会矛盾激化。
    中国城市化风头正劲,被视为快速走进现代化的标志。但现代化不应该是蚕食土地大兴土木的面子工程,而是要让经济发展更为均衡、市场运行更为合理,社会资源分配更加公平的民生工程。
    很遗憾,房市泡沫凸显权力偏离了民生中道,而和资本合谋。这种功利选择,才是土地依赖症的病根所在。祛除这一病根,首先是改革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调整,让地方有足够的财权,从而舒缓其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其次是强化权力的法治意识,依法行政,科学决策,才是正本。最根本的是,是加强公共监督的力量,让民权制约公权,让倨傲的权力真正低眉顺首,没有民本观念的权力,民生权利永远得不到保障。  

http://www.nanyang.com/NewsCenter/articleDetail.asp?type=N&ID=215065&SID=29&CID=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