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15日发布的2011年《社会蓝皮书》指出,我国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下降,小城镇居民降幅最明显。社会蓝皮书指出,金融危机对居民生活的负面影响在2010年逐步显现,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下降。2010年,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有所回调,分值分别为3.41分、3.37分和3.42分。其中小城镇居民降幅最为明显(2009年为3.59分),其次是农村居民(2009年为3.55分)。(12月15日《新华网》)
中国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下降,在年终岁末是个警讯,值得有关方面关注。全球性金融危机负面效应传导至中国的基础民生,凸显全球同此凉热。看来,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无论社会的、自然的疑惑经济的,蝴蝶效应都会散发的淋漓尽致。不谈全球视野,只论国内民生,人们生活的满意度下降也是可预期的。
即将过去的1年,民生讨论最为热烈的,恐怕就是房价、物价、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障。这些民生热词,既有宏观政策的调控、承诺和执行力的覆盖,亦有“两会”平台的激烈博弈,也有专家、学者和舆论的热情讨论,更有民间鲜活的呛声。在立体化多维度的博弈中,民众的眼眸是现实的,眼光所及,就是看高企的房价是否降了下来,涨声一片的物价是否回落,每月的工资收入涨了没有,自己的饭碗是否把稳和成年的孩子能否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事实如何呢?房价依旧高企,高房价和“地王”们已经开始从北上广深蔓延至二线城市,三线或小城镇的房价也开始回涨。对于房市,全国人民似乎都在雾里看花,看不准后市的走向。“蜗居”的故事在现实中以苦恼人的笑的方式演绎,“蛋居”的创意中释放着公众难得安居的集体悲情。在通胀从预期变成现实的寒冬里,存款的利息永远跑不过钱毛的速度,“一万变六千”的痛心疾首,成为民生焦虑和困惑的主流表情。吃喝拉撒睡,都在涨;没有人再关注平均工资增长的统计数字,因为那成为一种远离民生的笑谈。而庞大和成为全球第二的GDP和财政收入,则成为公众观照国富和民生的另类标本。
报考公务员的人数虽然在回落,但依然人满为患。一职难求的现实中隐伏着功利的诉求---大学生如此,普通人求职的难度可想而知。在西方国家,经济增长、失业率是评价国计民生的主要指标;在中国,宏大叙事的经济增长率在一直增长,而就业形势对普通人而言则是甘苦自知。社会保障是进行时,新三座大山给予民生的压迫并未让人感到有所缓解,社保在众人看来依然是美丽的愿景。
当国家综合实力稳步增长时,国富在给民众充分的自豪时,民生也应得到政策充分的眷顾。这是一个很朴实的道理---“国家”就是国家富强,家庭安乐。很遗憾的是,GDP在增长,公共财政在积聚,但是民生却极其窘迫。在此境遇下,公众对现实生活多有不满就是显然的了。更重要的是,在宏调房市、社保体系构建、破解民生现实难题层面,公共政策虽然多有作为,但执行效果却是南孚人意。当政策设计和执行效果不那么匹配时,当底层民众一次次地体味到政策效力被资本抵制、被市场冲击、被官僚作风拂逆而变成强弩之末时,人们难免会对国家经济形势和政府管理失去信心。
来自民间的不满是警讯,应该得到政策设计者和执行者的重视。让公众感到满意,让民生体味到幸福,才是执政根本,决策要义。
刊于16日时代商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