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投资”取代“更多储蓄”的民生无奈与辛酸
(2010-12-17 07:17:04)
不断高企的CPI导致我国已经连续8个月实际利率为负,居民手中的钱正在寻找更多的增值渠道,而房地产投资再度成为居民的投资首选。16日,央行发布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四季度26.1%的受调查居民在投资方式上首选房地产。此次调查覆盖全国50个城市的2万户城镇储户。(16日《新京报》)
央行调查显示,在当前物价、利率以及收入水平下,45.2%的城镇居民倾向于“更多投资(如购买债券、股票、基金等)”,37.6%的倾向于“更多储蓄”,17.3%的倾向于“更多消费”。这也是近年来“更多投资”首次取代“更多储蓄”,成为居民第一选择。
在金融危机恣肆之时,中国让美欧等发达国家艳羡的是高储蓄率。在通胀来袭之时,钱存银行失去了增值意义,公众自然放弃“更多储蓄”。不过,减少储蓄或者将钱从银行中取出来,总不能放在家里吧,那样还不如存在银行。于是就有了所谓的“更多投资”、“更多消费”。这许多的“更多”其实是更多无奈何和辛酸。
“更多投资”,给予民众的创富空间并不多,无非是到资本市场撞大运,到房市里去淘金。可股市熊牛交替,无可预料,在高通胀的市场情境下,政策市的动荡和股民们集体的焦虑,会使大盘变得更加敏感和不理性。普通散户,将银行里的钱投进去,套牢的机会更多,炒成“股东”的可能性更大。何况,即使是在大牛市的时候,赚钱的散户又有几许?所谓股市,就是投机性的资本游戏。公众不是不懂得这个道理,却逆反性地反储蓄而追逐风险更大的“投资”,凸显公众面对通胀的极度彷徨。
所谓“更多消费”,在我看来也是一个伪命题。众所周知,通胀最大的特点就是钱不顶用,物价持续不断上涨。在物价上涨的情境下,公众会追求“更多消费”?显然不合市场规则。如果是市场上确乎存在着“更多消费”的景象,最有可能的是通胀所致的市场恐慌诱发的囤积居奇或货物哄抢。说白了,如此“更多消费”反而更加彰显通胀的非理性。
更为不堪的是,在所谓的“更多投资”中,居民首选的投资方式是房地产。房价高企已经成为天怒人怨,吊诡的公众却选择房地产作为增值手段,这种“臭豆腐”心理很诡秘也很危险。就宏观经济而言,房市宏调举措接连打出组合拳,力道越来越大,目的就是挤压房市泡沫,使房价回归理性轨道。而且,使高企的房价回落,让百姓安居,也是民众愿景。当民众选择房市作为投资途径时,不仅意味着公众对对国家经济形势和政府管理失去信心,而且使得房市处于更加难以控制的状态。未来,房市调控更难把握,民众不满更加强烈。因此,就民众首选房地产投资而言,不啻饮鸩止渴。
曾经有人分析中国人习惯储蓄的心理,一方面是基于传统文化的积习,更主要的是因为缺乏社会保障制度的托底。因此,居民储蓄更多是居民无奈自保的一种手段。在通胀强逼之下,公众连自保的钱都无奈地拿来出来,去投资到更加无奈的房市和股市上去,该是蕴含着怎样的痛苦和辛酸呢。
哀民生多艰,慰民生烦忧,靠信马由缰的市场显然很不靠谱。让公众随波逐流地在盲目的投资中品尝投机的苦果,只会带来民怨潮涌更为汹涌,紊乱的市场更难操控。权力该出手时就出手,政策该发力时就发力,以加息、减税、补贴等举措舒缓民生压力,已经到了关键时刻。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