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校园的免费午餐让人浮想联翩

(2010-12-07 05:04:53)
标签:

杂谈

 
    中国人认为天上不会掉馅饼,这和西方人口中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是一个道理。但在太原理工大学,家境困难的学生不但能在学校餐厅吃到免费的午餐,还能享用免费的晚餐。(12月6日《中国青年报》)
    太原理工大学的免费午餐,在多元语境下可能会产生多维的社会评价:不可能、是炒作、很感动。事实证明,如此免费已经持续4年,不仅午餐免费而且晚餐也免,足见不是不可能而是不可置疑的事实;至于炒作,校园餐厅不是娱乐机构,犯不着每月搭上万元去赢得社会虚名;很感动,却是实实在在的朴素情感。但是,如果仅仅赋以如此道德化的评价,则有些浅尝辄止。
    现实中献爱心的机构不少,但为爱心一直坚持并耐得住寂寞的机构不多。人们常见的是,现了一份爱心,却又万分鼓吹,生怕人们不知道。更让人不安的是,如此张扬的爱心,还往往被媒体导演成现场直播的情景剧,一面展示献爱心者的侃侃而谈,一面表现首爱心者的感激涕零。这样的爱心场景,看不到人与人之间的惺惺相惜,却窥到了强者对弱者的嗟来之食。当爱心变成施舍时,所谓的爱心就异化为别有用心...
    相比之下,这所大学的免费餐试验,动机就单纯得很,就是让贫寒的学子们能够吃上饭完成学业。不惹尘埃功利的初衷,悄然释放的平等和尊重,自然会引发真正贫寒学生的心灵共鸣,才会心无障碍地去吃免费餐。也正基于餐厅对学生的充分尊重,这样的免费餐试验才能维持下去,大学生们才会在毕业之后发出真诚的感谢。
    更值一提的是,给予大学生免费餐的真诚模式,正演化成制度化和道德自律的双重理性。4年以来,主动享受免费餐的学生维持基本维持在40-70人。这说明,免费餐并未激发众人扎堆抢食的不可控状态,而是大学生们有意识地在呵护着这种善意并固化为善制。而且,一旦贫困学生有了奖学金,就不会再去占免费餐的便宜。好的制度,向来遵循以下的原则。一是制度的设计者目的良善而且放眼长远,二是制度约束下的对象对制度充满虔敬之意,并从行为上绝不逾矩。校园免费餐,虽然局促于一个大学的有限空间,但却释放出一种可贵的规则意识和自律品格。这种实验,也足以说明,只要制度设计合理,中国社会也能构建起规则、理性的公民社会。
    这绝非笔者的盲目拔高。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尤其是北欧的福利国家,国家政策层面,覆盖着救济贫弱群体的福利之网,给予贫弱群体以财物方面的救济。各种社会团体,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弱势人群实行免费救助。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民间层面的关怀,都以尊重和公平为基,即让人乐于并感恩地接受救助,又不至于导致依赖社会救助的懒人心理。
    中国社会保障并不健全,学费高企也现实难题。在通胀来袭时,大学校园里的贫困学生是无可置疑的弱势群体。学校力所能及地给予学生关怀和帮助,应尽之责;国家给予贫困学生适当的学费减免和伙食补贴,也是应尽之义。以此来理解校园免费餐,则能读出内中隐喻的社会悲戚意味。
    当人们习惯性地认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时,太原理工大学给贫困学生们奉上的是不仅是免费午餐还有晚餐。看似不肯能的校园乌托邦却是活生生的现实。在嬉笑怒骂和功利肆行的社会情境里,这的确是个难解的现象。不过,来自菁菁校园里这抹温情,不仅让人感动,而且有一股撼动社会顽疾的伟力,更有孵化公民社会的原动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