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为人民服务”的反讽与期待

(2010-11-25 08:25:45)
标签:

杂谈

    在无锡新区某公司工作的周力状告公司不支付加班费,他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实名举报,要求补偿加班费。但劳保监察队负责人称,从劳动的相关法律法规来看,想要从劳动部门解决此事,已经很难。为此,周力给劳动部门送上一幅“不为人民服务”锦旗。(11月24日《现代快报》)
    “为人民服务”是公务人员的职责本分,“不为人民服务”则是权力不作为的体现。公众送给职能部门“不为人民服务”锦旗,是朴实真切的民意反映。当然,这样的评价具有强烈的反讽效果,使这一事件的新闻价值飙升。因为,公众不仅从中获取了过瘾解气的娱乐效果,也反衬了有关部门在依法行政方面的偏颇与瑕疵。
    这起事件很简单,就是件普通的劳动纠纷。作为仲裁者,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有责任化解劳资纠纷,给予双方相对公平的仲裁。客观言,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并非不作为,而是作为不见效,按照周力的说法就是“不给力”。这期间的是是非非,或许真的很复杂,也许真像劳动保障部门所言,自己尽到了责任,似乎和委屈。但是,相对于企业和权力部门,个体维权者永远处于弱势地位。从2008年至今,维权者和老东家已经打了至少14场官司,可是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这足以一窥当前中国劳动者维权的艰辛程度。事实上,劳动者加班费问题,也是当前困扰中国社会的普遍性难题。而难点所在,除了劳资关系的权利不对等,劳动仲裁部门的调解不力也是关键原因之一。
    综合社会普遍现行和这一维权特例来看,即使周力坚持不懈的维权带有行为艺术的炒作,即使劳动仲裁部门在期间发挥了一定的仲裁作用,也消弭不了周力维权的正面意义。
    相比那些逆来顺受的劳动者,还有行为偏激的维权者,周力递送“不为人民服务”锦旗的方式,社会反响更强当维权方式更为理性化。一方面,周力是来自美国的“海龟”,习惯用美国式较真的方式去维权,“美国式”蕴含着两层内容:一是按照法治规则将维权进行到底,二是不惮于向权力挑战;另一方面,周力顺应中国社会多元化的特点,采取中国社会最时髦的行为艺术维权模式,很巧妙地制造了现实社会对接虚拟网络的热效应---果不其然,他变成了网络红人“锦旗哥”,使其维权效应迅疾发散膨胀。更重要的是,这位“锦旗哥”晓得如何用最恰当的语言释放出最给力的舆论力量。正如他所言:“不能写得太直白,也不能写得太‘温柔’。一定要简短,而且能够说出核心意义。”从而诞生出了“不为人民服务”的网络名言。
    由于“锦旗哥”已经采取了法律维权手段,因此他不是单纯的利用网络民意,而是刻意制造舆论监督的效果。这,是让人感佩的。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权力、资本和权利的博弈异常激烈,让权力依法作为,让资本节制利欲冲动,让权利公正保全,法制未必全能奏效,道德更显得孱弱无力。只有来自民意的呛声,依托平媒尤其是网络平台,聚集为博大的舆论监督气势,才能让权力敬畏、资本俯首。
    “不为人民服务”看似“为人民服务”的文本变更,实际上直指公权执行力上的硬伤。因此,这意味着民意的觉醒,也是对公权的恣肆反讽。对此,人们已经不能满足于公权部门对民意反弹无动于衷的“雅量”,期望权力有所作为、有所行动,依法履责,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25日广州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