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11月19日,于法兰克福举行的欧洲中央银行行长会议上,发表了旨在为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辩护的演讲,伯南克指出美联储推出量化宽松主要是由于国内严峻的经济和就业形势所迫,他同时提到了汇率问题,并称新兴经济体应该将汇率逐渐调整到均衡水平以防止国内的资产泡沫和资金的快速流入。
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不仅为国际社会所诟病,国内也存在相当争议。如果说德国财政部长沃尔夫冈·朔伊布勒称该政策“愚蠢至极”还有利益博弈的偏私,美国内共和党人和经济学家指责伯南克撒播通货膨胀的种子则值得伯南克反思。据统计,日前美国有23位各界精英人士写信批评美联储削弱美元,而且还越俎代庖,取代政府机构行使刺激经济职能。
伯南克重压之下选择反驳,而且只有反驳一途。量化宽松政策开弓没有回头箭,必须实施下去。不过,伯南克的“奋起反抗”(CNBC评价)却很难说服国内外的反对者。伯南克立论的基础是:只有美国经济强劲恢复,全球经济才会稳定,量化宽松政策是实现美国经济强劲恢复的手段。
显然,这样的逻辑很不合普世的公义原则,只是凸显美国一方的利益。在全球经济不明朗的情势下,美国利益至上、经济优先的说辞很自私,引发众怒是必然的。更重要的是,这场迁延至今的经济危机肇始于美国,美国可谓罪魁祸首。罪魁祸首不管别人死活,损人自己,也显得不负责任。关键是,美国经济恢复就一定能够拯救全球经济吗?有可能但是未必。危机前,美国一超独大,世界经济依然是残酷丛林。美国经常向欧洲、日本和中国操起贸易大棒。日本经济持续十余年的滞涨局面,和美国打压和强逼日元汇率政策也是分不开的。
在不公平的世界经济秩序下,美国不会有超脱的国际主义。何况,美国经济最困难的时期早在去年就已经过去,和欧盟的一些国家相比,美国经济状况算是好的。美国依然推出利己主义的量化宽松政策,足见美国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美国利益,别无其他。换一个思路而言,中国、日本、德国、印度等国,也都可以套用美国的思维模式,即本国经济恢复和增长对世界经济有利。果如此,整个世界将陷入各自为政的混乱态势,G20、IMF、WTO等国家组织和协调机制将失去意义。世界,将陷入到上世纪三十年代“胡佛主义”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乱战中,结果是全球经济一败涂地,诱发政治极端主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
历史往往在不负责任的大国利己主义中悲戚重演。矢志要做罗斯福的奥巴马不经意间却有可能成为胡佛,伯南克的政策或有经济上的逻辑理性,但常人既能窥出不合常理的自私属性。
讽刺的是,量化宽松政策就一定能使美国经济强劲恢复?作为实践学科的经济学,即使是政策得力,也难以摆脱利弊并存的辩证法。开动印钞机狂印6000亿美元的后果很清楚,导致美元狂贬,客观上能够刺激美国出口,提升美国产品的竞争力。但是,6000亿美元的流动性注入,恐怕只是一小剂兴奋剂,根本解决不了美国失业问题,能否推升股票价格、提升企业和个人信心,增加民众收入也难以预料。关键是,量化宽松一旦启动恐怕就会形成难以遏止的惯性,持续过强的刺激就会欲罢不能。这就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其他国家能不能放任美国将如此刺激进行到底?二是量化宽松下的美国经济增长能否实现可持续?伴随而来的通货膨胀和美元走弱如何化解?
耐人寻味的是,伯南克将世界对量化宽松政策的批评归结为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的低估本国货币上。这样的托辞或批评转嫁并不高明,让人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感。但伯南克的话语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譬如人民币
汇率也应适当调整,否则会导致热钱流入过度,带来通胀压力和资本泡沫。
不过,伯南克对中国等新兴国家货币政策的提醒,反而更加折射了他对量化宽松政策的庐山之惑。
本文刊于香港文汇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