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核危机的博弈好戏演到高潮
(2010-05-26 07:19:46)
标签:
杂谈 |
分类: 南洋商报文集 |
南洋商报专栏稿,勿载
伊核危机就像一场悬疑剧,终于演到高潮处。近日,“五常加一”(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高调宣布达成了制裁伊朗的决议草案,美国随后在理会全体会议上散发了这份草案。主旨内容包括,扩大军售禁运范围,限制伊朗投资海外敏感项目,监视伊朗金融机构活动等。
表面看,美国是绝对的胜家和领衔主演,似乎赢得了“面子”(中国的支持)也得到了“里子”(制裁协议)。但这不过是表面的风光,未来制裁能否随愿,还有悬念。伊朗外交部长穆塔基19日就称,美国提出的制裁协议“时机太迟”,不会在联合国通过。伊方固然是在为自己打气,但也足以说明,过去数月的博弈,伊朗赢得了时间,博得了地区大国巴西和土耳其的支持。此外,同意制裁的俄罗斯将继续帮助伊朗建设布什尔核电站。国际原子能机构也认为伊朗和巴西、土耳其签订的核燃料交换协议有助于缓解伊核危机。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态度。在5月18日之前,美伊两国都将中国公关到底,希望中国站在己方。所以,在伊核“5+1”架构中,本来属于陪客的中国,当仁不让地成了真正的主角。中国在最后关头支持美国,惹得希拉里雀跃欢呼,但是中国给予美国的确实有条件支持的“双轨”制。一方面不能封闭“外交”大门,另一方面才是挥舞“制裁”的大棒。关键是,中国支持美国是有前提的,即制裁不能影响中伊间的正常贸易,以确保中国在伊的能源、经贸和金融利益。
此外,中国外长杨洁篪还应约同巴西和土耳其外长进行了专门沟通,表示赞赏两国的外交斡旋。援引自《华盛顿邮报》的信息说,伊朗也不会因为中国支持美国而实施“报复”。该报引自伊朗一位石油专家的话说:“除了中国我们靠谁。”
因此,在伊核问题上,中国的外交博弈煞是漂亮。最后出牌的中国,基本上求得了大满贯的效果。这是中国软实力(中庸文化)和硬实力
融合下的巧实力释放。
外交是实力的对碰,这是过程的博弈,美国赢得了过程;但外交的终极目的是利益的确认,这场外交博弈的结果却是各有所得,只是利益分成上的多寡而已。以伊朗为例,属于被收拾的身在刀俎的弱势地位,如果是无条件的制裁和联合国授权下的动武,伊朗当然完败,甚至政权都可能被颠覆。现实是,伊朗只是有可能被制裁,而且还有正常的贸易管道,更有巴西、土耳其等地区大国的奥援。更重要的是,在和美国纠缠的拖延战术,不仅赢得了宝贵的事件,也通过国际公关将损失降到可估量的最低烈度。
耐人寻味的是,在这场由美伊主战、中、俄、英、法、德参与的核危机博弈中,突然冒出了巴西和土耳其这两个地区大国。他们突破了世界级大国的主力战场,采取迂回的游击战术,同伊朗签订了核燃料交换协议。他们的异军突出,使这场博弈游戏变得相当复杂。对伊朗而言,可以说是“成也巴土、败也巴土”。有这两个地区大国的支持,伊朗似乎多了制衡美国的牌。但是,巴西和土耳其的出现,也破坏了现有国际权力架构的平衡。对于联合国“五常”而言,不可能允许另外的权力主体去挑战他们的权威。在此语境下,自然会促使联合国五常的统一和团结。残酷的国际现实表明,地区大国想作为影响全球战略一极的时代还未到来。
不过,由于巴西和土耳其的参与,给伊核危机破局提供了转机。美国可以联动英、法、德启动制裁程序;中、俄可以强化“双轨”共识;巴、土可以在安理会内连横合纵,尽情释放自己的影响力。至于伊朗,索性冷眼旁观,结果还真的未必是悲剧。
融合下的巧实力释放。
前一篇:国产电影暑期档“宣战大会”太矫情
后一篇:新版《红楼梦》,唯美是双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