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央企利润下滑消息迭起,而高管年薪、垄断性企业高红利等敏感话题也如影随形,激惹民心。日前,国资委开始对央企薪酬制度大胆改革,“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浮出水面。(11月4日《中国经济周刊》)
这个浮出书面的“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有些拗口,说白了就是国资委实施“双控制”:一个是工资总量的控制,另一个是人均工资的控制;而设置的调控线是人均工资的调控线,其目的就是调整行业工资差距。2008年4月,国资委曾在冶金、电力、石油石化、航空等四个行业启动工资总额预算管理试点。这一次涉及的范围更广,有50家央企纳入改革试点。
不过,无论从监管层面还是民意期待,除了举措和过程,人们更看重的是限薪的结果。事实证明,2008年4月启动的针对4各行业的工资调控效果并不明显。因为这一举措被当年9月份突乎而至的金融危机所打断,尤其在金融危机深度影响中国实体经济的情况下,原来的试点已经跟不上经济形势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首先拿金融高管的高薪开刀,不仅降薪的效率高和幅度大,而且还让高薪者们背负金融危机危机的道德十字架,如奥巴马总统就斥责金融高管们的高薪是贪婪。在此语境下,中国央企高管尤其是垄断行业的高官高薪应该降得更多降得更快。
事实是,从2008年4月国资委启动的针对央企4行业的降薪试点,到今年2月份财政部办公厅向各有关单位印发《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再到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降薪的文件接踵而出,可是落到实处的恐怕难以验证。尤其是6月10日国务院通过的那个“指导意见”,原计划在今年7、8月份执行,可是一直再拖。一直到9月16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中央组织部、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国资委等单位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当时媒体报道,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对所有行业央企发出高管“限薪令”。
既然是向所有行业的央企发出的高官“限薪令”,应该是令行禁止,也应该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对此,公众有权知道相关信息:如限薪进度如何?不同行业不同职位的高薪薪水降了多少?目前各位高管的薪水水平如何?可是在林林总统的统计数据中,就是找不到这个“限薪令”的准确信息。
现在,国资委又出台新的限薪举措,反而让公众陷入深度困惑之中。人们不免怀疑,是不是以前的所有“限薪令”都不算数了?这个新的限薪措施何时开始,怎么执行,如何提供给让公众采信又可以确认的降薪成果?这些疑问化解不了,只能说从2008年到现在一年多的“限薪”只是红头文件的旅行和权力空洞的宣示。关键是,如果这样的限薪一直不断地停留在文件上,这样的文件就失去了公信力,所谓限薪也就变成了让公众审美疲劳的肥皂剧。
在不久前匹兹堡举行的G20峰会上,降薪是包括中国在内的20国所达成的重要共识。内容包括:一是金融业高管的奖金大部分须延迟发放,并与企业的经营业绩相挂钩,必要时可以扣减,以鼓励着眼于企业长远利益的决策行为;二是企业发放的奖金总额应控制在净收入的一定比例以内,且薪金安排要提高透明度;三是对于金融企业的薪金安排,监管机构应有权审查,必要时可采取纠正措施,如要求提高资本金。
相较于欧美各国对金融高管降薪的毫不手软,我们对央企尤其是垄断央企的限薪似乎太过优柔寡断。这种行政乏力亟需硬起来,因为相较于发达国家,中国贫富收入差距更大,表现在行业收入上,最高与最低的比例扩大到了11∶1,而这种差距约1/3是垄断因素造成的。而据最新统计,中国最赚钱的十大企业中,具有垄断背景的央企更是占绝对多数。不对央企尤其是垄断行业的高管限薪,分配公平就是一句空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