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三季度净利润绝对值来看,2009年中国最赚钱公司依次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石油、中国银行、中国石化、中国神华、交通银行、中国人寿、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十家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4709.9亿元,占到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6成。(10月2日《广州日报》)
在金融危机还未见底的这一年,中国的银行业和保险业占了10席中的7席,似乎值得祝贺。因为相较于美国一年内倒闭115家银行、上周的“黑色星期五”一天就让9家银行关门的金融业“寒秋”,中国金融业似乎是迎来了逆市而起的“阳春”。不过,如果考虑到中国银行业的背景,当然还有“石化双雄”,这些利润大户的赚钱秘笈就让人乐不起来了。因为它们都笼罩着暧昧的垄断阴影。
看着最赚钱的十家公司,“石化双雄”是当仁不让的“油老大”。再看那几家银行还有中国人寿,除了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无论怎么股份制抑或商业化,或多或少都残存着“国有”的基因,行政化的人事痕迹极其明显。至于中国神华,在资本市场上也是具有央企背景的“国家队”。
更重要的是,这些最赚钱公司的垄断背景绝非公众凭空的猜测和怀疑,而是有着利润有关的现实轨迹。以“石化双雄”为例,虽然成品油油价格由发改委制定,可是“双雄”尽得国家定价保护之利。即使亏损,每年亦可申请国家财政的巨额补贴,确保旱涝保收。尤其今年,在确立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情况下,今年以来成品油已经调过6次,其中4涨2跌,近日又到上调关口。但不管涨跌,中国油价已经追平甚至高过美国,如此价格水平,得利的当然是“石化双雄”。因为遍布城乡的加油网络,90%以上为他们所垄断。国家定价、财政补贴、90%以上的市场份额,没有市场竞争之虞的高额利润算不算是垄断利润?中石化原总经理及董事长陈同海(以贪落马)的一句“名言”道出了“油老大”们的心声:“作为共和国长子,我们不垄断谁垄断?”
至于金融机构的机润来源,主要是由政策性所致。金融危机年,中国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海量增加信贷以扩大投资,弥补外贸乏力和消费疲软而喑哑的两大引擎。据统计,前三季度,新增贷款总额为8万亿,是2008年全年的2倍,第二季度还要追加到10万亿元。而这,是靠各大银行投放出去的,而国有银行投放的比重更大。这种捆绑在国家政策上的信贷投放,刺激了上市银行在资本市场业绩的整体翻红。
说白了,中国最赚钱公司的利润,靠的是国有身份加国家政策所形成的强势垄断地位,通过资本市场的转换,把垄断利润变成了竞争语境下的市场利润而已。这样依傍权力的垄断和微软式的市场垄断有着本质的不同,而且前者更加缺乏全过程的法治和权力监控。
就此而言,十大赚钱公司如果消弭不了笼罩其身的垄断阴影,其利润水平越高反而折射中国市场化的缺陷。当下,“石化双雄”的市场地位已经成为舆论非议的焦点。中国各大银行的利润也存在着相当的风险,一方面,如果中国放弃对银行业的保护性监管,缺乏市场经验和服务水平低下的中国银行能否应对外资银行的市场挑战?另一方面,靠信贷激活的利润是要付出代价的,未来面临着呆账死账的隐忧。
赚取垄断利润,虽然市场成本低,但和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和公平博弈不相兼容。因此,靠垄断地位赚取垄断利润的公司,徒有市场主体之名而乏现代企业制度之实。对这样的行业,政策面上要放弃保护网;企业自身也要有博弈市场的勇气。
本文刊于11月3日时代商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