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统节日“年轻化”才有活力

(2009-10-27 21:26:25)
标签:

杂谈

分类: 环球时报文集
    10月26日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可是,除了老人们,其他人谁还会关注这个节日呢?相反,来自西方的万圣节还没到,节日气氛却很活跃,市面上出现了各种面具、化妆服,中国的孩子们也很期待。上海甚至还将举办“倩女幽魂夜”万圣节狂欢派对。不仅重阳节和万圣节如此,传统节日春节、中秋和舶来的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感恩节等相比,也都存在着冷热两重天的尴尬。
    传统节日之所以失去吸引力,说白了还是形式和内容缺乏新鲜内容,年轻人提不起兴趣。长此以往,恐怕中国的传统节日被人们所淡忘和漠视,成为徒有其形的文化空壳和传统符号。   
    以万圣节(11月1日)为例,本来有个可怕的名字---“鬼节”。可是在万圣节前夜,反而成了孩子们最为期盼的节日狂欢,孩子们穿着各色化妆服,戴着各式面具,挑着由南瓜雕刻而成的“杰克灯”,挨家串户地玩着“Trick or treat”(不招待就恶作剧)的游戏。大人们也乐得准备好糖果、零钱等给孩子,配合完成童心和调皮编织的游戏。显然,万圣节不仅和鬼的恐怖无关,反而成为孩子归群、自己动手、创意想象和加强成人和孩子良好互动的派队形式。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却有三个“鬼节: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可是,中国的“鬼节”是成人祭奠先人的节日,笼罩的是悲哀和神秘的气氛,和孩子无关,更和喜庆绝缘。正因为如此,清明节的祭奠成为空洞的形式,其他两个“鬼节”则成为被人遗忘的“死节”。
    地球村时代,光有传统节日的忧思不够,关起门来排斥洋节更是要不得,也挡不住。要想使传统节日传承下去,而且发扬光大,就要从形式和内涵上向洋节学习,拿来洋节的精华为我作用,嫁接到传统节日中去。而最关键的,就是传统节日的“年轻化”,从孩子抓起,让青年人成为传统节日的主角。
    春节和中秋两大传统节日就是“年轻化”的突破口。在节日的形式上,如大人要主动地让孩子成为节日的主角,改变那种给孩子压岁钱和吃月饼的居高临下,多借鉴圣诞节用圣诞老人、圣诞树和烟囱、袜子等节日载体奉送礼物的方式,让孩子接受礼物的时候充满新奇感和平等感;如像万圣节那样给孩子自主过节的机会,让他们想着法儿以契合儿童特点的游戏和成人互动等等。在节日的内涵上,传统节日重家庭讲团圆的模式也该有所扬弃,使节日内涵具有开放性,譬如让孩子走出去、开Party等,使传统节日突破家庭伦理的樊篱向社会性的狂欢转变。还有就是,传统节日流失的“年轻化”要素也要恢复和发扬光大,譬如清明节孩子和青年人的游春踏青,譬如重阳节的登高,譬如元宵节孩子的灯笼比赛和年轻人充满浪漫情怀的观看花灯...总之,中国的传统节日,不是不喜庆,并非不狂欢,只不过成年人掌握了节日的主导权,使得传统节日缺少了许多童趣和青年人的热心参与。
    值得一提的是,感恩节、复活节、父亲节和母亲节等来自西方的节日,最初也只是少数人的一些活动,并不具备普遍的节日特点。可是,随着节日载体契合了青年人的特点和符合孩子的愿景,这些洋节变得越来越热闹,越来越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中国历史悠久,传统节日众多,要使这些节日传承下去,靠得不是专家的呼吁,而是子孙后代的薪火相传。而要做到这些,传统节日必须俘获孩子的心。
本文刊于10月27日环球时报第15版,见报内容和本文略有不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