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吉利收购沃尔沃应慎思而笃行

(2009-09-10 06:55:35)
标签:

杂谈

 
    9月8日,国内汽车品牌代表吉利汽车高层在香港出席中期业绩发布会时首次公开表示,吉利方面正在参与收购美国福特汽车著名高端瑞典轿车品牌沃尔沃。据悉,有关收购是以吉利母公司层面操作。不过业内认为沃尔沃收购难度极大,福特汽车由于今年业绩向好,预料会不断提高叫价。(9月9日《广州日报》)
    四川腾中收购悍马还在胶着之中,吉利收购沃尔玛又成为话题。虽然吉利不像腾中那样高调炒作,表现出志在必得的意思,但吉利方面也已经确认了参与收购的信息。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经营业绩不错,以129亿元的营业收入入围中国企业500强(415位)。从市场经济的原则出发,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吉利有权根据自己的企业发展和战略方向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企业重组。而且,沃尔沃作为瑞典的高端轿车品牌,蛰伏于美国福特汽车麾下,本身也是全球化语境下跨国企业重组的结果。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能够走出国门,收购跨国企业的知名品牌,也说明中国企业的实力和深耕全球化市场的抱负。因此,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勇气可嘉,值得钦佩。
    但是,这种勇气除了初生牛犊的生气,也难免夹杂着冲动蛮干的浮躁之气。毕竟,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还缺乏博弈全球化市场的经历,没有经过残酷的市场竞争,加上还残存着家族企业的原始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是实力薄弱,贸然收购世界知名品牌,一不小心就会变成“蛇吞象”的尴尬,消化不良的后果是不仅没有使企业做大做强,反而拖垮了母体企业,演绎出“落难太子殉葬”的市场悲剧。
    上世纪80年代,野心勃勃的日本已经领衔主演了这样的悲剧。当时,日本凭借70年代经济快速发展集聚的实力大举收购美国。索尼购买了美国文化象征的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三菱则买下了美国国家象征的洛克菲勒中心。当时美国人也曾忧心忡忡,“美国正在变成日本的第四十一个县”。可是,日本人囫囵吞枣式的收购美国,反而为美国经济重振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奥援,日本则陷入了长期的经济滞涨中。
    前车之鉴,不得不虑。更重要的是,像美国这样老牌的市场经济国家,已经积累了疗治周期性金融危机的灵验药方,即当经济危机来临时,让那些经营不善的跨国企业在市场中自裁,通过吸引外来买家给其输血,以达到美国政府丢掉负担、跨国企业困境重生的一石二鸟目的。结果是,被救活的跨国品牌还是美国品牌,而债务却转嫁到买家那里。美国如此,西方世界也在效仿此类做法,考察世界最知名的跨国企业,似乎都已玩转了这种并购组合的市场游戏。如果国人和中国企业认为悍马或沃尔沃这样的企业挂牌出售就觉得此类企业活不下去,谁买了就是谁的,那就大错特错了。那不过是企业市场求生的一种手段,而绝不是从此投入买方怀宝的输诚。
    所以,悍马也好,沃尔沃也罢,是金融危机时代跨国企业求生的市场策略。对之,中国企业当慎之又慎,不应把收购当成破釜沉舟的战略,而应策略应对。以吉利为例,去年一年的营业收入不过129亿元人民币,沃尔沃提出的收购价则在160亿-200亿人民币之间,这远远超出了吉利的承受能力。况且,福特是美国三大车企中经济状况最好的,销售量已经超过了通用。加上其新任首席执行官是重组专家,在福特没有甩卖的压力下,沃尔沃的超高价出售已是必然。
    由于吉利是目前唯一一家对沃尔沃感兴趣的买家,此时不宜急躁出牌。正确的策略是不妨以静制动,顺势出牌。如果说价码合理,对提振吉利汽车的档次和知名度确实有效,尤其能够买来沃尔沃的核心技术,当然吃下沃尔沃是件好事。所以,吉利做好的办法是慎思而笃行。事实上,吉利即使无法成交这笔跨国收购,也赢得了全球性的广告效应。
   
本文刊于9月10日重庆时报、时代商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