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分界线标志是地方利益至上的反面标本
(2009-09-11 06:35:55)
9月9日上午,记者从淮安相关部门获悉:淮安设立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项目,已获得国家测绘局的批准,国测成字[2009]16号文,同意淮安市人民政府在淮安市区设立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去年8月28日,淮安建设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消息刊出后,立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时全国各大媒体和网络争相转载。淮安市委市政府后根据《国家测绘法》的规定,按程序提出申请,并通过专家充分论证,于今年8月份获得国家测绘局的批准。(9月10日《扬子晚报》)
一项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项目得到国家测绘局的批准,看似尘埃落定,实际上恐怕是“一石击开千重浪”,引起更多的社会反响。
江苏淮安设立如此标志,无疑打开了争夺中国南北地理分解的潘多拉魔盒。淮安虽然先下手为强,信阳市也已提出了质疑,难保其他省区的城市也会跟风而上,结果是在整个淮河和秦岭沿线,将会出现N个这样的标志。你用球形,我用方形,他用三角形,而且在建设规模上也会形成财政竞赛,浪费纳税人奉献,造成一大批人造垃圾景观。这绝非危言耸听,多年以来,各地为了提升本地知名度和文化品位,借文化软实力催生经济硬实力的类似操作一直不断,死了的历史名人要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地要争,历史文化传说的源头要争,甚至一些荒唐的历史糟粕也要争。城市推介自己的热情和进取心固然可喜,但是拉大旗作虎皮的文化虚荣和功利心态却让人难以恭维。甚或者,一些臆造的、杜撰的伪历史伪文化之风也趁机甚嚣尘上,并借权力之威异化为耗靡公共财政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造成了与民争利,铺张浪费的不良政风。
淮安的项目被国家测绘局批准,在于先下手为强。因为从2004年开始,该市的一些文史专家就已经开始启动这一规划,并搞出了效果图。
从效果图上看,这个标志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的“球”煞是漂亮。该球坐落于一桥中心点,连球体颜色也被设计成冷暖渐变的动态模式,人从桥上过,即有横跨中国南北的观感。可以说,对此南北标志的设计,从城市决策者、规划者乃至实际设计人,都费劲了一番苦心,表现出了无限的创意。也许,这正是该项目得以批准的原因。但必须指出,这种先下手为强的做法也容易为后来者效仿,导致重复建设的弊端。
更重要的是,这种构思精巧依然不脱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城市发展战略路径,值得斟酌和深思。
中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以淮河和秦岭为基准果然不错,这在地理学和气候学上已经得到科学界定和确认。但是这条标志中国南北的自然地理分界线,无论从知识产权抑或文化意义上言,都属于全中国人民。在此沿线上的各省市区的城市乡村,是没有权利将之褫夺为特权禁脔的。所以,除非基于科学的论证和地理学和气候学上的现实需要,通过国家意志设立这样的标志外,任何地区和城市设立如此标志的作法都是自私和莽撞的。
所以,任何一起看似文化味十足的此类工程,在其背后都隐含着复杂的利益博弈。这种利益博弈,是以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方式进行争夺,看似是为一地谋取公共利益,但实际上却造成了狭隘的地区利益主义,造成市场经济语境下市场流通的画地为牢。此外,地区保护主义还会造成不同区域间民意的冲突。以南北地理分界标志为例,不惟造成江苏淮安和河南信阳间的争夺,连两省两市的民众也会加入到为支持本地政府的行列中去。现在,江苏的学者已经开始为淮安背书了。照这样的逻辑下去,一个历史名人、一个历史标记,就会引来不必要的争执争端。这种利益博弈终究会演化为一种内耗,不值提倡。
本文刊于9月11日潇湘晨报、时代商报http://www.xxcb.cn/xxcba/html/2009-09/11/content_1532840.htm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