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双雄的市场焦虑与成品油市场的不对称博弈
(2009-08-03 06:40:02)
7月28日,国家发改委依据5月初颁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 试行)》( 下称《办法》),宣布成品油价格(破解油价困境)下调。
这被业内视为发改委严格执行定价机制的风向标。但这并不是中石油、 中石化愿意看到的。
记者获悉,此次调价一个星期前,两大集团与发改委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希望进一步完善和修改上述《办法》。认为当前的《办法》使得成品油调价机制仍过于简单、透明,导致投机、囤积等现象在各地频频发生,不利于整个油品市场秩序的稳定。两大集团建议,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模糊化处理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包括国际成品油价格计算方法、启动调价的涨跌幅度等都需要调整。(8月2日《齐鲁晚报》http://business.sohu.com/20090802/n265651561.shtml)
对于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消费者并不满意,认为这种机制追高不就低,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不符合有车一族对成品油价格的预期。现在的情况是,连“石化双雄”也表示不满,认为现有成品油定价机制过于简单、透明,容易导致投机和囤积。供需双方皆有不满,让政策设计者的发改委陷入两难境地。
显然,石化双雄对于当前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所带来的成品油市场变化有一种深深的“市场焦虑”。这种焦虑的背后是担忧自身的利益受损和利润降低,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在其深深的“市场焦虑”中,却有一种视为当然却显然不公平的情绪,即“石化双雄”要充分掌握市场的主导权。这显然折射出一种违逆市场原则的倨傲,作为供油者一方,其市场地位和消费者应该是平等的。但是石化双雄却将这种平等视作不正常,认为当前的成品油调价机制仍过于简单、透明。这难免让公众产生疑问,难道成品油定价机制的简单和透明不好吗?因为公众所需的,就是这个机制的简单、透明和公开,让消费者第一时间知道-----成品油在什么条件下调价,什么时间调价。这一定价原则,充分体现了市场性---根据新加坡、纽约和鹿特丹等三地以22个工作日为周期对国际油价进行评估;公开性---当三地成品油加权平均价格变动幅度超过4%时,即调整国内成品油的价格并向社会发布相关价格信息。
而这,恰恰让习惯于在黑幕下调整成品油价格的石化双雄感到无法适应。因为在暧昧不明的定价机制下,石化双雄有足够的操作空间调整市场策略,让自己立于市场的不败之地。简言之,复杂和暧昧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是石化双雄享有的博弈特权,使其在起点上就占有成品油市场的主导特权。这恰是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不公平的市场机制平台。在这一平台基础上,石化双雄享有不对称的涨价信息,实质上是一种垄断特权。因为不对称,消费者始终处于被动跟从的地位,使石化双雄的市场利益得以保全。
4%、22日,这两项晒在阳光下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在消费者看来依然有调整的空间。但是在石化双雄看来,却是大逆不道的“投机”和“囤积”的载体。这意味着,在成品油市场坐标内,供应者一方依然还没有接受基本的市场平权概念,还寄望于不对称的博弈特权以牟取垄断利益。这种对特权的极度依赖,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遗存,也曝露了石化双雄尚未迈入现代企业门槛的尴尬标识。真正的市场运作是以公开化为基础的,就是在简单和公开透明的基础上构建供求平等的市场博弈关系。如果石化双雄过度追求不对称的市场特权,害怕和消费者进行平等直面的博弈。那石化双雄就是温室里的花朵,就是依傍政策面寄生的权力附属物,这样的市场主体是没有市场竞争力的。
当然,如果说成品油定价机制既得不到供方认可,也难孚求方之意,这样的机制举措也有检讨的地方。毕竟,公共政策不必追求取得最佳效果,而要着眼于利益博弈方的对等和公平。就利益博弈而言,石化双雄的市场焦虑还是值得尊重的。但与此同时,消费者的意见也不能轻忽。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