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毕业生被索“孝敬费”显恶质教育品性

(2009-07-02 06:02:12)
标签:

杂谈

   毕业离校时,居然要给母校交纳“孝敬费”?宁波教育学院每年都会在毕业生离校前强行向学生收取“孝敬费”。学校这一届455名高职毕业生每人都被强行收取了30元钱,用于给学校购买一块价值10万元的电子显示屏。(2009年7月1日《钱江晚报》)
    当毕业生离校时,每个人的心中几乎都会留下美好的记忆。可是,宁波这家教育学院的强索“孝敬费”行为,却严重伤害了毕业生的感情。纪念的校园生活,永记一生的美好回忆,皆因母校这种功利的不堪行为而击得粉碎。如果说没有“童年”的人生是悲戚的,那么没有母校的人生更是一种悲剧。而这种悲剧因为该校的功利勒索而起,就凸现了该校教育的失败,留个毕业生和整个社会的都是一种恶质的教育品性。
    对于教育,古今中外都赋以美好的形容,如“教学相长”,如“师徒如父子”,如“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等等。就是这家教育学院,也将强索毕业生的费用以“孝敬费”的名义。足见,这家学院也是认可学校、老师与学生特殊情感的伦理关系。但是,因为是强索,作为强势一方的学校就损害了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变成了类似父母盘剥和凌虐子女的反社会行为。
    更恶劣的是,由于学校和学生并不属于私塾时代俄生徒关系,而是一种公共关系。所以“孝敬费”不啻于一种公共政策的污染剂和异化剂,使本来纯粹的教育变成了赤裸裸的敛财行为。如此行为能成为公共热闻,也凸显恶质的教育品性造成了极大的民愤,更使整个教育系统为之蒙羞。
    在人们看来,这样的恶质行为绝非零星、偶然,而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从幼教、小学和中学的择校,到高校收费的高企,整个教育系统浸淫于市场化的拜金场已有年矣。一方面是学费各种名目的收费,一方面是各类学校无节制的扩张,以素质教育、培养人才、涵养大师为目的的各级教育,更多时候已经为功利迷失了心性。对于金钱的追慕和依赖,就像糖尿病人对于胰岛素的依赖一样。在此体制和情境下的教育,为了钱,职业品德、公共目的,都是可以丢诸脑后的。教育,当成为敛财的工具时,这样的教育品质还能高尚到哪里去?
    在央视系列纪录片《大国崛起.德国》一集中,述及德国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法律强制下的全民义务教育。这种教育体制,设定了两道强制的紧箍咒:国家必须提供免费义务教育,公民必须享受免费教育权利。如果学校收费,家长阻碍孩子上学,前者必受重罚,后者甚至坐牢。这说明,国家勃兴,在于人才,人才智慧,在于教育。
    遗憾的是,教育市场化泛滥使得中国的各级教育中了拜金的流毒,学校和家长、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异化为一种类似商业合同的利益关系。而且,即便是从商业合同的角度去分析,也存在着不能明码标价的模糊空间,导致讳莫如深的讨价还价甚至明目张胆的勒索。譬如强索毕业生的“孝敬费”。
    纯洁沦丧的恶质教育品性,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是在政策设计上使市场化的教育重回公共事业的轨道,使其从逐利的迷境中还原本真;其次就是加大教育投入,变全民办教育为国家办教育。当务之急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实现教育投入占GDP4%的目标。按照这一比例,以2008年的GDP总量,教育投入应该是1.2万亿,而2008年的教育投入只有1600亿。看来,教育投入依然很“差钱”。
   
    本文刊于7月2日潇湘晨报、重庆时报、晶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