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求解油价上涨传导下的中国市场迷局

(2009-07-03 05:59:38)
标签:

杂谈

   “票价已经很低了,航油价格又上调了1000多元,希望燃油附加费尽快恢复。”6月30日上午,南航董事长司献民对记者表示,南航正积极向主管部门申请开征国内燃油附加费。记者了解到,已有多家航空公司向中国民航局申请重新开征燃油附加费。(7月2日《广州日报》)
    油价高企的连锁反应传导极快,飞速从路上交通传导至民航系统。由于航油价格下调,民航飞行成本增加,开始向主管部门申请燃油附加费。看来,油价高企的骨牌效应,让翱翔蓝天的航空公司也不堪重负,蹀躞了飞机的羽翼。但是,航空公司可以继续将“骨牌”推倒,申请燃油附加费来减轻飞行成本,舒缓压力。
    因此,成品油上涨拉开了市场传导的“潘多拉盒子”,“燃油附加费”首先上场,充当了这场涨价大戏的序幕部分。随后,难保海运系统也会开征燃油附加费,石化产品也会水涨船高。运费增加,各类商品价格也会提价,如果这一传导链没有中间阻滞,CPI、PPI双升就是很必然的事情。因为中国市场不仅仅是油价在涨,房价和股市也涨(沪市跃过3000点大关)。不涨反跌、异象运行的CPI、PPI不可能沉浸于通缩的翘尾阴影里不可自拔。只是,CPI、PPI一旦涨上来,中国市场会不会像过山车一样在通缩和通胀中震荡反复?
    事实上,用不着经济学的理论的沙盘推演,单靠民生的现实感受即可体味到市场的冷暖。因为,市场价格总水平普涨的压力总要传导至市场的最末端,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但是,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总是有限的,当消费者这张最后的“骨牌”被推倒时,消费者不得不采取最后的消极手段应对:紧闭消费闸门,对市场失去信心。
    问题在于,现在正是国家大规模投资、启动内需市场的关键时期。投资的目的不是为了制造凝固的产值和虚升的GDP政绩,而是为了激活市场流动,扩大市场消费和改变严重依赖外贸的经济发展模式。此时,凝聚13亿人口的消费信心,提升全国民众的消费能力才和国家投资大计划的目的相匹配和吻合。否则,国家也不会在房、车上给予消费者财税上的政策优惠,更不会推动商品下乡去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央行多次降低银行存贷快利率,目的更是单纯,就是用适当从宽的货币政策让缺钱的企业从银行多贷款,让存钱的消费者少储蓄多投资多消费。
    但是,成品油涨价启动的骨牌效应恰恰改变了当前宏观经济设想的投资与消费的理想模式,导致社会价格水平整体上扬,抑制了全社会的消费水平。从房市、车市、股市“三市齐涨”的市场趋势看,通胀的迹象已经出现;若以投资规模的扩大和萎缩的消费观之,则是供给严重大于需求,表现出来的是通缩迹象。
     这恰是中国市场的诡异之处:通缩与通胀的界限不清,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失调,宏观调控和市场反应不同步。
     中国市场的这个迷局目前看并无标准答案。但是,求解的思路还是清晰的,一方面是扩大投资规模必须和市场消化能力相匹配,无度投资、发展至上的速度型增长只能重蹈以往的老路,没有意义;另一方面,充分考虑抑制房市、车市和股市的泡沫风险,规避经济“过热”的重演;还有就是,注重民生诉求,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避免竭泽而渔式的盘剥式消费,让消费者承担不堪重负的市场风险。譬如成品油涨价,就有这样的转嫁嫌疑。总之,中国需要的是健康有序的市场升级和经济复苏。在市场敏感、前景不明、民生疲惫的情势下,任何一项搅动市场系统性传导的政策出台,都要慎之又慎。
(本文刊于7月3日时代商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