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空调公交:治理公交安全的灵药?
(2009-06-09 05:23:29)
标签:
杂谈 |
成都公交大火,使27个鲜活的生命顷刻葬身火海。这是近年来最为严重的一场公交安全事故,全国各城市从血的教训中拉网式排查公交安全隐患,采取适当的措施去报账公交线路的安全性是应该的。但是,像沈阳那样取消空调公交的做法,却有待商榷,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头疼医脚的狗皮膏药。
空调公交,近年来在各城市发展很快,体现中国公交档次提高和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保证了市民出行的舒适性。这种更新换代的公交车,和公共交通事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事实上,由于空调公交车的票价相对较高,和同线路的非空调车相比,乘员相对较少,不会像非空调车那样拥挤不堪。从是否超载的角度分析,空调车的安全系数要比非空调车要高一些。
至于沈阳公交取消空调公交车的主要理由----封闭的车窗不容易在紧急情况下逃生。这也是想当然,一方面,新型空调车一般都备有紧急逃生的安全门,在封闭的窗口上也配备遇险小锤,可在紧急情况下砸碎玻璃逃生;另一方面,逃生的关键不是车窗,而是遇险乘客是否保持冷静和有序逃生。如果说发生大火、浸水等险情时,如果乘客们保持冷静,一个个逃生而非争先恐后的“逃命”,逃生的机会就会更多,死亡的人数可能会更少。生与死的辩证法恰在于此,遇险环境的优劣只是外因,是否具有遇险救生常识并落实到行动上,才是保证将公交突发安全事故降至最低限度的关键。公交安全事故莫不如此,调查表明,历次火灾事故,死在门口的人最多,因为人人争着逃命反而堵塞了逃生之门。
可见,取消空调车并没有抓住公交安全的重点,这样的举措只会导致乘客更多的不满。当然,对沈阳这样的东北城市而言,由于天气不够炎热,而且整个城市只有一路空调车,乘客对取消空调公交的反应或不会太大。但是如果是其他地区尤其是南方城市复制沈阳的“经验”,肯定会引发激烈的民意反弹。公共交通,有关公共利益,当然要以民意取向为归依,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要求。更要者,公交公司并不能举证空调公交和公交安全事故的必然联系,取消空调公交当然是一种经营武断。以公交安全的名义,又使这种举措变得颟顸和自欺欺人,宛若庸医开出的狗皮膏药。
每一场惨烈的公共安全事故之后,都会引发人们高度的反思、警戒和条件反射式的整改。这是好事,但是破解公共安全难题之策在于对症下药举一反三,而非矫枉过正和胡乱开出药方。中国城市公交,虽然发展很快,但是从血统里存在着很多先天不足:
一是公交车司机的素质有待提高,责任心有待加强。譬如成都公交火灾,已经有路人告知公交司机冒烟,可是司机不仅没有停车检查隐患和疏散乘客,而是怪罪路人多管闲事。窥斑见豹,全员强化公交司机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安全责任意识,以及提高公交司机应对突发安全事故的抢险救险能力成为当务之急。否则,公交司机就不是带领乘客们安全抵达目的地的引路人,而是将乘客们带进鬼门关的索命者。
二是乘客们缺乏应有的排队上下车的习惯。平时,这种习惯或造成的仅是拥挤混乱缺乏秩序,危急时刻则无异于抱团求死。这说明,公众文明习惯公德意识的涵养依然任重道远。更重要的是,进行全民性的公共安全教育,加强全员预先自救培训,也不能缓行,必须好好补上这趟课。
确保公交出行安全或规避其他安全事故,要着眼于对症下药,复方疗治,而不能乱开药方,头疼医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