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09年全国高考首日,语文考试已经结束。就今年各地高考作文的题目,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其博客中撰文认为,命题者的角度应该更新些,与现实斑斓多彩的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应该再接近些。他很遗憾很多地方的高考作文仍然把诗歌排除在外,他感叹“看来我们这样一个诗歌国度的高考试卷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已经容不下诗情画意了!”(6月8日《新华网》)
每年高考作文,教育专家、文学家、评论家、媒体都会一哄而上品评一番。在这些闹哄哄的表达里,王旭明先生和“梨花体”诗主赵丽华都为高考作为排斥诗歌而“不高兴”。王先生认为“诗歌国度”应该在高考作文里体现“诗情画意”;赵女士则对高考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表达直截了当的“抗议”,认为,“再次人为堵死现代诗歌与年轻一代之间最重要的交流窗口。”
作文题目已经多元化,相关人士对高考作文的意见当然也值得尊重。但是,高考作文体裁能否兼容诗歌,确实是个难题。这不是凭借个人好恶就能解决的。凡有高考的国家,无论东方的中、日、韩还是西方的法国和德国,高考作文都拒绝诗歌,而大多以论述、说明为主。这是因为,高考作文有时间和字数限制,考察的是学生对本国语言文字和逻辑运用的能力,更重要的还有价值判断。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表达文体。
也可以这么说,高考作文检验的是考生综合的能力,秉承的是最佳和理性的原则。诗歌体裁,侧重感性,字数不好掌握---古诗可短至十几个字,现代诗甚至可以一个字(如“王”)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长可汩汩道来,数十行乃至数百行都打不住。更重要的是内容的不好解读和评判,尤其是朦胧诗和另类流派现代诗,讲求的就是审美上的意识流和超越字词、句读和逻辑的颠覆性。高考作文允许诗歌体裁,在评分上恐怕会造成相当的紊乱。何况,每年都有许多另类的考生写出一系列恶搞的作文,如果真有一个写出四不像甚至只有一个字的诗歌作文,这笔文字官司又该如何打下去?
何况,高考本身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尤其高考作文,最让考生苦思冥想和搜肠刮肚,再美的作文题目,在考生看来都是很头大的事情。急就章的审题是乏审美的,又如何激活考生紧张脑髓里的诗意灵感?连王旭明先生都承认,今年高考题目里还真有许多像诗的,比如《踮起脚尖》、《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运动会上的兔子》、《弯道跨越》等等。但是这些“诗意”的题目,却让王先生觉得“不知从何谈起”,怀疑自己“要重新学习‘语文’了”。可见,表达诗歌进入高考作文的“主义”很简单,但要解决高考作文诗意化审美和诗意化写作的“问题”就很难了。
我们是“诗歌的国度”,这一点都不假。可是,看看我们老祖宗发明的科举考试就会发现,科场上的那三篇文章,可都是正儿八经的“策论”,而和诗歌无关。唐诗够伟大辉煌吧,可是只会写诗而不想或不屑为文者,是无法进入仕途的。无他。科举考的不是诗歌。所以,“诗仙”李白,只能靠显官达贵的引荐和皇帝的恩招入仕,但那并非正途。宋词也是如此,苏东坡的进士之途不是靠他的词,而是靠他的文章。
如果说“诗意的国度”要靠高考作文来证明和确认,我们的国我们的诗也太缺乏审美纵深和时空厚度了。“诗意的国度”不是建构于技术化的考场上,而应扎根于广阔的生活空间,让社会充满诗意,让诗人们自由的行吟。
放过高考作文,放过诗歌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