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5月29日燕赵都市报、深圳晶报
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就成品油价可能今晨上调的传闻表态称,近期不会上调油价,也希望大家减弱对油价上调的预期。此前,外界普遍预测发改委将于今日上调油价。(5月28日《新京报》)
随着国际能源价格突破每桶60美元大关,国内“石化双雄”连续在本月下旬连续“哭穷”,释放出国内成品油价格马上上涨的信号。不惟市场的供应方对涨价如此期待,市场消费者也认为涨价即将来临。毕竟,早在今年年初,就已经确立了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成品油价管理办法(试行)》。按照这个新的机制,“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就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动早已超过上述指标,按照22天之限,截止日期正好是5月28日。难怪,28日成为人们关注的涨价拐点。
国家发改委一言九鼎,近期不会涨价。似乎给欢度端午节的车主们一个惊喜。数千万的私车主们起码在近期不要担忧油价问题,也不必挤着到油站屯油。但理性分析,发改委这样的一锤定音能够维持多久尚待观察。“近期”只是模糊的时限,随着国际油价的持续上涨,再加上石化双雄的压力,一个月、两个月是近期,五天、十天甚至三天也是近期。更重要的是,既然有了和市场同步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权力之手就应该让位市场杠杆,让市场决定国内成品油价格,权力不应该再下指导棋。固然,从油价近期不涨的情势看,这样的权力宣示有利于消费者,但是从长远观点看,却使得成品油定价机制摇摆于市场和权力的二元困惑中,不利于公平的成品油市场的涵养,也难以从根本上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3月24日的那波涨价,引来社会一片哗然。原因在于,金融危机以降的数月低油价期,国内成品油市场变得迟滞起来,没有和国际油价接轨,使得美国的油价比中国市场的还低。可是,国际油价一旦上升,达到“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就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标准,新的定价机制立刻发挥作用。尽管人们相当的不满,但是作为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初次试水,消费者还是接受了市场杠杆的调控。也就是说,消费者已经认可了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理所当然地认为,一切都朝前看,一切皆以市场杠杆为准。
可是,发改委的宣示意味着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再次梗阻,市场在权力面前变得疲软和失效。人们不得不重新陷入到这样的揣测中,所谓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市场杠杆不过是权力之手的指挥棒,什么时候“市场”,什么时候“不市场”,一切还是权力说了算。
如此一来,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不仅失去了市场效力,更丧失了制度的公信力。成品油定价重新脱轨制度和市场,变成了附属于权力的讳莫如深,市场和消费者只能被动和消极的猜测和翘首等待。当市场的供求双方都无法预测成品油价格的走向时,成品油市场随时都会弥漫着小道消息,造成屯油哄抢的市场紊乱。当然,也会连带发改委疲于奔命,时刻处于市场辟谣之中。这,显然不符合市场之道,也浪费了公共管理资源。
一句话,将本应公开化的成品油市场博弈模糊化,权力之手带来的不是多赢,而是权力和市场的双输。其实,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已经体现了权力博弈的理性成果,就该放手让这个机制去调节市场供求双方的利益。否则,朝令夕改,制度的约束力就形同虚设,谁还会去采信制度规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