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端午申遗”是亡羊补牢还是狗尾续貂?

(2009-05-28 07:13:53)
标签:

杂谈

     继4年前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遗程序。26日,记者从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该项目已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目前“端午申遗”已进入初评阶段。(5月27日《长江日报》)
    4年前,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引发中韩一段文化公案,至今尚未断清。在中国端午节前夕,中国“端午申遗”启动并进入初评阶段,而且是以打包申遗的方式,融汇了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汩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由于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在前,中国“端午申遗”在后,总让人有种国人反应迟滞的感觉。不过,无论是受韩国的刺激还是启发,“端午申遗”还算是亡羊补牢,不能算是狗尾续貂。
    如果中国“端午申遗”成功,中国四地的“端午习俗”和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将丰富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成为代表东方文化的标志符号。端午文化的世界意义显然要高于“姓中”或者“姓韩”。正是由于韩国“江陵端午祭”的申遗成功,才使得国人蓦然回首关注被淡漠许久的传统节日,并从法治层面确立了端午节成为法定假日,使“端午习俗”有了永续生存的文化载体。
    更重要的是,无论“端午申遗”还是其他非物质遗产申遗,体现的都是人类对传统文化的认可态度和薪火相传下去的行动,而非争夺文化主导权的意气之争。否则,为赌气和虚荣而申遗才是真的叶公好龙和狗尾续貂。
    因此,中国“端午申遗”亟需反思的就是申遗的动机。如果说申遗依然是为了平复当年被韩国“抢先”的心结,如果是和韩国比个高下,这样的“端午申遗”就失去了意义。如果是为了丰富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体现端午节所代表的开放多元属性,将“端午申遗”视作是“江陵端午祭”的锦上添花,这样的申遗就功德圆满。毕竟,文化的意义在于包容、共享和远播,而非秘传和独占。
    有此共享心态,相信中国的“端午申遗”会被联合国慎重对待。相同的文化现象,不同的习俗内容,是可以共同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譬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曾先后批准了“伊拉克木卡姆”和“阿塞拜疆木卡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前年中国申报的“新疆木卡姆”也再次得到了批准。即使申遗不成功,也不必大动肝火,怨天尤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毕竟只是一个名分,属于形而下的范畴。国人需要的是端午文化的形而上,是“道”非“器”,是“质”非“文”。
    其实,国人除了在“端午申遗”上亡羊补牢外,更重要的是要用行动去验证端午节的现实意义。须知,端午节法定假日不过是个空壳性的节日载体,如何让传统的端午习俗活起来、动起来、流行起来,并融进去新的民俗内容,才更为重要。否则,如果端午节只是让国民休假了一天,吃了点粽子,赛了回龙舟。长此以往,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价值就会流失殆尽,只剩下了吃、喝、玩的庸常元素。这样的端午,即使有了非物质文化的名头,所谓的世界性也是名不副实。故而,“端午申遗”很必要的亡羊补牢举措,现实中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端午节也是当务之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