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5月16日西安晚报,有删节
绍兴一中2009年参加航海模型加分测试的19名考生中,13名考生的家长分别是越城区副区长、市建行行长、市财政局副局长、市交警支队科长、市教育局科长、绍兴一中党委书记、绍兴一中分校党委书记、绍兴一中分校副校长、古越龙山股份公司董事、绍兴汽运集团公司副总、昌安实验学校校长等,其余6名都是教师子女。(5月15日《中国青年报》)
应试教育羽翼下的高考录取体制,在多年的公共拷问下,其被人称道的或只剩下了以划线录取的公平了。高考加分,则使公众对“录取公平”的信仰再次坍塌,尤其是享受加分者大都为官商子弟。难怪这种享受特权的群体被人们讽之为“高考加分俱乐部”,这个利益群体的特权藩篱不除,高考公平就是镜花水月。
和“奥数加分”的开放性、大众化不同,这个“高考加分俱乐部”具有典型的特权性、精英性的特点。“奥数加分”尚可以让所有家庭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加分的特权,只要你参加奥数考试,取得优异成绩。这样的加分是课程设置上的不科学,是技术性的教育瑕疵,但表现形式上依然具有公平竞争的属性。而“高考加分俱乐部”的成员靠的是“三模三电”(即航海建筑模型、航空航天模型、车辆模型与无线电测向、无线电通信、电子制作)的加分。由于“三模三电”不属于身体素质运动类的体育项目,这些项目比较容易获得特长加分资格,所以很多省市已经废止了这个项目的特长加分。也正因为这个项目比较容易获得特长加分,所以就异化为某些权势全体子弟获得高考特权的工具:特殊群体抱团取暖而平民子弟被屏蔽于外。
值得一提的是,打破“加分俱乐部”的特权藩篱并不意味着是要所有人都有权利享受这样的加分优惠,因为这样的公平是缺乏公共品质的,至多和“奥数加分”的普惠公平一样充满犬儒性和庸俗意味。打破“加分俱乐部”的特权藩篱,包含两个层面的“公平”内涵:首先是破除权势子弟的特权,然后是摒弃掉“三模三电”的加分模式。两个“公平”递进叠加,才算是涤荡尽了高考录取体制上的尘污,还高考录取以透明公开。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只要出现了公共怀疑,就有重新反思甚至是缓行的必要;如果说一项公共政策偏离了公开轨道,在暗箱中酝酿并形成少数人获益的围城,这样的公共政策就是公正的阻碍权利的迷障和特权的通行证。“高考加分俱乐部”就是这样形成的,熟悉和掌握“三模三电”加分模式的某些权力和利益攸关者,私下里瓜分了这份特权。
特权对平权造成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根据2008年高考成绩统计,浙江省考生成绩每增加一分就可以超过200多名竞争者,如果是总成绩能加上20分的话,便可超越“千军万马”。难怪有的考生家长愤愤不平:高考加20分足以把一个人带到“天上”,把另一批人打入“地狱”。
临近高考,公平成为全社会心底里发出的最深沉的呐喊。然则很不幸,权力勾结高校冒名顶替的事情发生了,“高考加分俱乐部”出现了,说不定更多的高考不公事件还会接连而出。但不管如何,这些潜伏于暗处的不公不平之事被暴晒出来总是好事情,毕竟众怒难犯,会倒逼有关部门亡羊补牢,给予公众一个最重结果。
不过,这种靠公众曝光解决高考不公的方式终究是次优的。人们期望的是有一个公开、公平的体制平台,这个平台始终处于阳光晾晒之下,权力谦卑地挥洒着公正的执行力,权力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运行轨迹都在这个体制平台上得到严苛的检验,没有私欲阴影的投射,更没有衍生的特权副产品随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