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稿,勿载
从《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到《国民休闲纲要》,就在全国各省市纷纷出台各自旅游休闲计划的时候,国家旅游局的《国民休闲纲要》从名称到内容都在逐渐酝酿、成熟中,名称上的改变带来的是旅游与经济、就业、休假制度等各方面息息相关的变化。昨天,参与国家旅游局《国民休闲纲要》制定的专家表示,《国民休闲纲要》为各省市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导,但不会强制执行。(3月15日《北京晨报》)
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休闲应该是个贬义词,因为我们讲求“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嬉,是什么?答案不言自明。而在西方的文化语境里,休闲则是其一贯的文化基因。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科学与哲学来自闲暇。”而恺撒与亚历山大就在战事最繁忙的时候,仍然认为享受生活是正常的活动,而战事是非正常的活动。现代西方,甚至还有众多精英参与的懒散俱乐部和慢速运动委员会。在现实生活中,欧洲人的假日全年超过150天。在休假期间,则是商场关门闭户、街上行人稀少。当然,现代中国人,从庸常的生活里和对接全球化的自适应里,也认可了“休息好才能工作好”的道理。所以,要领会休闲的实质,学会休闲,中国人首先应该是观念上的更新。
当然,休闲观念的更新不是丢掉勤劳的文化传统,而是要学会像西方人那样享受生活,维护权利,涵养劳逸结合的生活方式。劳动的目的不仅仅是创造财富,更是获得幸福的权利和快乐的心理感受。所以,更新观念,其实是人本主义的激活和明晰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而这,也是公民社会最基本的原则。
国民休闲观念的更新,更需要国家制度层面的引导。客观地说,从《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到《国民休闲纲要》就是一个进步,因为前者局限的是“旅游”,而“休闲”却涵盖了多维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旅游”浸染着功利的市场愿景,让人不免想到“黄金周”这类以市场收入为主导的目的。后者从文本上看,理性平和了许多,蕴含着以民为本的意味。“纲要”本身就有战略性和长远性,不像“计划”那样的短期性和目的性。
休闲不是穷快乐,而是生活质量的提升,这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物质是基础。如果国民穷到为一日三餐而奔忙,哪有心思去休闲?所有,提高国民财产性收入,固本经济基础,国民才会有“休闲”的上层建筑。据统计,去年城乡人均收入为12362元。如果考虑到财富分配不均的社会现实,大部分的中国人是没有闲钱去休闲的。加上医疗卫生保障缺失造成的“看病贵”,再加上学费高企的“上学贵”,还有金融危机造成的一职难求,普通中国人都是要缩紧荷包填嘴巴的。简言之,国人的收入目前还处于温饱阶段,最乐观也是出于从温饱到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样的国民收入情景,决定了中国人还处于休闲的初级阶段。
休闲需要法定节假日的支撑。从休闲时间上讲,西方社会全年超过150天;中国超过110天。因此,中国人的休闲天数少于西方人。从法定假日的落实上看,西方人具有极强的权利意识,而且权利的救济途径也很有效。但是对国人而言,尤其是在很多企业,职工法定的节假日得不到落实,也享受不到加班的加薪待遇。因此,这110多天的休闲时间也是打了折扣的。两相对比,中国人的休闲时间并不充足。也正因为如此,今年“两会”,减少日工作时间、恢复五.一七天长假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
总之,从国家层面设定战略指向的《国民休闲纲要》很有必要,这为国民休闲权利设定了制度性的坐标系。但是,对于公众而言,休闲生活方式的养成,观念、金钱和时间这些要素一个都不能少。否则,全民休闲就是一句空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