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3月14日西安晚报
卫生部部长陈竺12日透露,疾病风险不是个人或家庭所能承受的,需要统筹共济、聚集全社会的力量,在这方面政府有责任。对于患者,有保障才有底气去医院看病。陈竺透露,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明年将有一个大提升,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将提高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6倍。(3月13日《新华网》)
这是医保改革系列组合拳中的核心部分,也是最能打动民生心弦的部分。对于患者而言,看病是有不同的心理感受的:一是没有任何保障的看病,这样的病是看不起也看不得的,这是最悲哀的民生感受;二是聊胜于无的医疗保障,花一万报一百,这样的医保达不到基本的民生意愿,不啻于制度性的鸡肋。在此情势下,得了大病,患者依然不敢去看医生;三是医疗保障覆盖全社会,看病花销能够通过制度性的统筹实现基本报销,这样的医疗保障是最契合民意的。
中国医疗保障制度酝酿多年,出台过许多改革的版本,至今未能在现实中得以制度化的落实。因为,看病难、看病贵不仅仅是社会统筹资金的问题,还有医疗卫生机构多年来市场化所形成的利益困局没有解决。在此情势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当然还是一个大大的画饼。
当然,从底层农村到城市社区的基本医疗保障已经启动,这个群体是最急需医疗保障但又是最边缘的群体。在我看来,陈竺部长所承诺的大规模提升医疗支付限额,应该是最大限度地惠及这部分人群。按陈部长所言,如果医保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6倍,按2008年度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去年城乡人均收入是12463元,那就意味着一个患者最高可获得7万多元的医保支付。应该说,这比聊胜于无的基本医疗保障要强得多,一般的大病即可解决。有此保障,公众敢得病更敢去看病。
但必须指出,部长的承诺还在口头上,至多只是表现于文本上。公众亟需的不是嘴上或纸上的善政,而是可以感受到的福祉待遇,即这样的医保快点到位。但从目前来看,这个提高了的医保支付还没有设定具体的时间表,更没有传递到基层民间的路线图。一句话,这个医保待遇还只是个可望不可及的大画饼。
如果缺失了落实上的制度路径,提高医保支付的善政就无法传导至患者那里,医疗机构依然会以市场化的操作模式对待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痼疾当然得不到有效疗治。故而,这个医保最高支付的现实梗阻就是缺乏可执行路径机制的支持。不惟如此,即使有制度性的框架支撑,也还需要细化如毛细血管式的规范去落实,如什么样的病可享受最高支付额,支付的途径和方式如何等等。如果没有细化的操作规范,医保支付的公平性就难以保障;如果规范的过于繁冗,也会让患者感到不耐烦,使这一善政在内涵上打折。
但不管如何,必须有制度支撑,必须有路径传导,必须有效地让患者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总之,医保制度是由国家设定、社会统筹、医疗机构执行并嵌入公众庸常生活的一项全民性的制度,故而在每一环节都不能有梗阻,都不可有断档。也只有当普罗大众将大胆看病视作自然的生活方式时,医保制度才是最现实而又最理想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