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10日时代商报、晶报
“高考制度不公平,根源在教育部!”8日,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工商联副主席、河南怡和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刚表示,准备联名五六十名人大代表,共同质疑教育部。王刚代表认为,教育部才是“造成高考制度严重不公平的根源”。(3月9日《齐鲁晚报》)
王刚代表列举的高考制度不公的弊端是,“成绩优秀的高分考生进不了大学,低分的反而混进去,不利于国家培养人才”;“处于高考"高地"的师生面对残酷的竞争”,导致出现“高考移民”等。其提出的解决办法是高考试题由国家统一命题。客观地说,高考不公也许是事实,但王刚代表列举的这些弊端和解决办法却未必公允可行。五六十名人大代表集体向教育部开火,固然说明“两会”的民主,但也打错了靶子。
众所周知,现在各省市区单独命题的高考考试模式是高考制度深化改革的产物。简言之,是从全国命题到自主命题的制度性升华。就此而言,恢复全国统考不仅不是实现高考公平的有效手段,而是“克己复礼”的历史倒退。以此药方疗治高考不公,实难奏效。而且,现在人们对高考制度普遍诟病的,并非“成绩优秀的高分考生进不了大学,低分的反而混进去”,而是不讲素质教育唯分数论的录取模式。人大代表以此向教育部开炮,实质上有反对素质教育之嫌。
众所周知,中国各地教育水平存在着严重的落差,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其教育水平也较高。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教育水平也相对较低。即使是在全国统一试卷的情况下,各省市区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也是不一样的。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录取分数相对低一些。所以,“高考移民”现象绝非始于今日,从恢复高考时就已经存在。这种不公平,越是在统一高考的情势下,反映的越明显。但必须指出,这种不公平,并非高考制度上的硬伤,而是可以通过有效的公共治理,如核查身份证信息、设置户口门槛即可解决的瑕疵。
相反,如果全国统一考试,不考虑各地教育水平的落差,而将全国考生放置于一个录取平台上从高分到低分录取,那才是真正的不公平。即造成经济发达地区的考生获得更多的高等教育的机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往往名落孙山。在知识经济时代,这是一个很悲惨的逻辑怪圈,将导致东部的经济富庶地区文化发达,文化发达又推动经济发展,反之则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沦落为经济、文化和知识上的多维贫困。
如果说貌似公平的统一考试、统一录取造成富者更富、贫者愈贫的社会语境,这样的高考制度才是最大的不公平。熟悉科举考试历史的人都知道,在明清科举考试发展到极致的时代,江南地区几乎囊括了全部的状元和进士。表面看去,那是江南士子的才华确实高人一筹,但从社会公平而论,历史已经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高考制度攸关国家未来,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正是基于公平起见,才要平衡各方利益,综合考虑各地实际情况,进行政策性的调节。现代法治治理下的制度性选撷,从来就没有最佳,而只能着眼于更好。更何况,高考的制度性选撷,是国本所在,并非一个教育部所能破、立。至多,她只是制度的执行者和具体政策的设计者。在此情势下,将高考制度不公的大帽子扣在教育部的头上,呛其为制度不公的根源,这是其难以承受的。
作为集体向教育部开炮的人大代表们,应该从更为宏观的视野去思考高考制度存在的问题。解惑这一难题,我看还是不要急着去找替罪羊,而是要探寻合适的公平路径,逐步解决高考滋生的诸多流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