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招富济贫是饮鸩止渴

(2009-03-11 06:30:11)
标签:

杂谈

本文刊于3月11日山西晚报

 

贫困人家的孩子根本上不起大学。我建议在高校推行更大的慈善行动,名牌大学的思想应再解放一点。富人的子女要读这些名牌大学,差一点分都可以收,但要高额收费。然后,把这些富人掏出来的钱,用来帮助穷人的孩子上大学,最终实现教育公平。(3月10日《重庆晨报》)
    如果说“中国首善”陈光标倡议的“遗产税”对当今中国很有启发意义,但其提出让名校以高额收费的形式录取富家子弟然后帮助穷人孩子的建议却是一个昏招。如此劫富济贫不仅无法实现教育公平,反而是在制造金钱赎买下的合法特权。这样的济贫和古代的卖官鬻爵在手段上并无二致,是一种颠倒根本的反公平手段。
    高考制度的最大公平,在于依据高考分数的高低予以录取,从而排除了权力、财富等身份地位的滋扰。所以,哪怕是贫穷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尤其是一流名校,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学。这种不惜一切,表面上看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计,但从实质内涵上讲,是对于公平制度的认可。当然,凑不齐学费的无奈,也会让其发出怨气,但充其量是对财富分配不均和大学收费太高的埋怨,对于高考制度本身并无太多怨尤。
    从陈光标先生的建议看,富人孩子考试分数差一点,可以用多缴费的方式攫取录取权。这种金钱赎买方式,显然从根本上颠覆了权利平等的制度性根基,从而使金钱成为高考录取的腐蚀剂。众所周知,各名校录取的人数是有名额限制的,一个富家子弟凭借金钱获得名校录取的机会,另外一个学生的入学权利就会被褫夺。用一个形象的范式表达就是:有钱就有特权,无钱丧失权利。这显然是不符合法治社会公民平权的逻辑的。
    吊诡的是,这种以金钱攫取名校录取权的建议,还隐含着更深的伪善性。富家子弟赎买录取名额的金钱,即使真的用来救济贫困生,也不是平等的慈善关怀,而是权利交换下利益弥补,甚至是以倨傲对卑怯的嗟来之食。如果这种建议被采纳,本来是现代法治启蒙之所的高校名校就会异化为金钱赎买特权的渊薮,成为孽生金钱式精英的功力之所。这样的劫富济贫,只能是有钱者附庸风雅的乐土,而非涵养科学知识和民主素养的地方。
    教育界的种种乱象,高学费只是其中一种,也是高校扩招和市场化办学所致的必然结果。从各高校纷纷举债扩张的情况看,高学费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转型期必须要负的代价。
    破解这一难题,可以问计于民,集纳民声,通过有效的法制途径和现实的公共政策调整予以解决。此外,也可以通过奖学金、贷学金、合理减免学杂费以及勤工俭学和社会救助的多种方式对贫困学生予以救助救济。近几年来,从教育部到地方政府再到各个高校,都在承诺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学费问题上不起学。而且,多维的助学网络也已经形成。上述种种举措,都在于维护制度公平的严肃性和学生平权待遇的不可妥协性。
    但是,陈光标先生开出的劫富济贫式的药方,却是乱上添乱,制造了特权困扰,使单纯的大学学费问题演化为侵蚀公民社会根基的权利问题。这样的药方,是饮鸩止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