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公共权利护佑劳动者就业权益
(2009-02-04 07:41:26)
标签:
杂谈 |
本文刊于2月4日西安晚报
金融危机袭来,古城西安也面临着挑战。如果按照教条的市场原则,“减人增效”就会成为企业条件反射式的选择,而迷信市场的原教旨主义者也会呼吁政府不要伸出“凯恩斯之手”。果如此,失控的市场就会像脱缰的野马,甩出一大批失业大军,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事实上,西安的一些经营困难的企业已经开始减薪裁员。
不过,这一苗头性的市场警讯被及时遏制。因为西安市政府将增进就业视作基本职责,很多企业将不裁员不减薪看成是应尽的社会职责。政府的“有所作为”和企业的“有所不为”形成了扭转市场颓势的合力,从而使在市场中处于弱势的劳动者不至于在不景气的市场中沉沦。
金融危机语境下最时髦的热词就是“救市”。而“救市”的目的就是“救人”,“救人”就是增加就业机会,因为“市场”不过是“就业”的载体。在市场失控的情势下,只有政府系统的政策设计,扶正倾覆的市场,才能使市场容纳更多的劳动力。而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让企业充满信心,渡过市场难关,企业才不至于裁员求生。所以,欲扩大就业机会,就必须让企业好好生存,企业好好生存才会激发社会责任意识,企业负责任,劳动者的权益才有保障。这一从市场主体到劳动者的逻辑链,就需要政府拿出最契合实际的“救市”举措。
西安的“救市”举措很清晰也很务实。譬如,通过“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政策帮助企业节省成本,度过危机。这个“五四三二”的政策设计,改变了由企业独立支撑市场危机的做法,而由政府和劳动者分摊困难企业的一部分负担,三方配合共渡难关。
患难时节见真情。政府在企业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施以政策性援手,对企业的感召力是巨大的。正因为如此,新加坡商家特别看好西安市的投资环境,去年在西安的投资达到6.25亿美元。近期,新加坡百乐酒店管理集团又逆势投资4个亿收购了长安城堡酒店。而且,投资西安的140家企业中有61家承诺不裁员或裁员最小化。一些内资企业也承诺不仅不裁员,还要增招员工,进行人才储备。
金融危机更多是信心危机。政府没有了信心而大撒把,市场就失去了方向,企业就成了自私的经济人,失业就成为必然。西安市的保障就业之策,首先是政府充满信心,然后是释放政策善意将信心传导至企业,西安的市场环境也就变得有序可控。有政府公共权利的护佑,加上企业社会责任的担当,劳动者的工作权益就有了保障。
金融危机造成的市场不幸在各个地方都是不同的,要使这种市场“不幸”转变为“幸”,提高就业机会却是共同的选择。西安采取的政企联动的方式,虽然最终效果还有待观察,但是却给古城的劳动者以希望和愿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