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1月25日西安晚报
今年春节前夕,中央财政首次以一次性补贴形式为困难群体、优抚对象等发放补助资金,标准为农村低保对象和农村五保对象每人补贴100元,城市低保对象每人补贴150元,优抚对象等人员每人补贴180元。补贴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财政部统计显示,截至1月23日中午,全国补贴对象人数共7570万人,目前已发放7520万人,发放比例达到99%。1月24日将全部发放到位。(1月24日《新华网》
从中央到地方,向穷人“发红包”过大年已经成为公共常态,这种节日温情让人感佩。但笔者以为,要让中国的穷人过好大年,仅仅依靠政府组织的“送温暖”和各级领导深入民间还远远不够,仍需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形成社会性的春节慈善。国际社会通行的节日慈善活动为中国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拿和中国有着同样春节传统的韩国来说,该国虽然步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但春节救助穷人的慈善活动却开展得有声有色。一方面,韩国每个家庭都恪守着除夕夜“挂福笊”的济贫传统。即在除夕之夜把竹条编的笊篱装上糖果、糕点、小钱等挂在门外,让穷人们在大年初一挨家挨户取走一些;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成熟的慈善机构募捐然后再救助穷人。此外,韩国的宗教机构也会在春节期间举办各类救助穷人的活动以尽可能让穷人的春节充满温暖。即便是在没有春节传统的西方社会,在圣诞、新年这些节日来临期间,从政府到民间,从社会团体到宗教机构乃至名人明星们,也通过形形色色的慈善活动让穷人和流浪的乞丐尽享节日喜庆。至于海外华人在春节期间更以实际行动进行着救助穷人的善举,如美国大洛杉矶地区的侨领胡炜昇先生,每年春节他都要与家人一起将年货和慰问金送给穷人和鳏寡孤老。而美国纽约华人社区的慈善活动向来特别多,特别是春节期间向个别穷困、生病的华人伸援,得到华人社区人士的广泛支持。
国际社会的节日慈善经验表明--------
首先,激发富人的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以美国为例,富人是慈善事业的主体,20%最富有美国人的捐款占所有善款的2/3;在中国,富人的慈善捐款比例则小于15%。而且,中国0.4%的家庭却占有者70%的财富。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穷人的经济学》一书中认为:“一个社会的消费者中穷人太多、富人太富,迟早要出问题。”激发中国富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穷人的同情心,构建成熟的慈善体制,才能使富人和穷人和谐相处,穷人在过年时才不会有“年关”的尴尬。
其次,全民参与的节日慈善意识亟需加强。在西方的圣诞节中,圣诞老人作为慈善文化的符号不仅给富人和中产阶级送去圣诞礼物,也惠及穷人和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而韩国除夕夜的“挂福笊”也蕴含着普济穷人的文化色彩。这说明,在西方社会和韩国,慈善意识已经根植于全民意识中。在中国,并不乏个别的善人或团体,如慈善首富余彭年每年春节给穷人发红包百万,还有一个为乞丐们准备年夜饭的民间人士等。但这些零星的慈善活动未能形成全民性的慈善意识,因而无法使所有的穷人都能享受到过年的幸福滋味。不仅如此,一些富有意义的春节慈善活动还会遭受民意的责难而不得不停办,如2005年的春节“慈善国宴”的最终叫停。
再者,通过丰富多彩的慈善形式让穷人过好春节。如组织慈善团体和名人明星开展“慈善联欢会”、“慈善义演义卖”、“慈善电影展映”等。
需要说明的是,仅仅关注穷人,让穷人过好春节还是远远不够的。让更多的穷人脱贫致富,尽早奔向小康才是治本之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