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寨春晚”何以被主流文化认可?

(2009-02-01 08:25:21)
标签:

杂谈

本文刊于2月1日西安晚报、华商报
    
    因为转播上的意外,曾吊足全国人民胃口的“山寨春晚”大部分人没能看到。昨天,新华社特别发文,以《“山寨春晚”冲击波》为题,肯定了这台“山寨”晚会。(1月31日《扬子晚报》)
    被人关注的“山寨春晚”最终没火起来,以龙头蛇尾的方式悄然收场。但是对于这场搅动牛年新春的大众娱乐方式,并没有被公众视作人为炒作的文化噱头,而是被新华社赞誉为百姓嘉年华。这意味着,充满草根属性的“山寨春晚”被主流文化认可。
    这是值得庆幸的文化现象,也彰显着一种更为宽容和多元的生活方式的诞生。众所周知,央视春晚已经诞生20多年,成为一种新的民俗文化。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春晚平台的精英性质,由于演艺人员的流行属性,由于春晚节目甄选的特殊性,公众对于春晚并没有多少自主权,而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在此情势下,人们对于春晚难免滋生审美疲劳和娱乐乏味。人们所需的,乃是一种更自主、更民间也更能体现草根参与性的“老百姓自己的春晚”,即所谓“我的春晚我做主”。这,就是“山寨春晚”应运而生的主因。
    所以,“山寨春晚”看似对传统春晚形式的模仿,实则是对春晚内涵的更新,体现的是大众文化娱乐的民本精神。必须指出,“山寨春晚”和“山寨产品”有着本质的不同。后者有侵犯知识产权之嫌,所现代法治所不允,前者的山寨精神则是文化的大众化延伸,孕育出更富娱乐属性和教化功能的新的文化形式。
    以“山寨春晚”的娱乐功能论,从主持人到100多名演员全部来自普通百姓,没有一个大腕儿、明星。3个多小时的演出分别由小品、歌舞表演、民间绝活等节目组成。也就是说,“山寨春晚”满足的是民间的娱乐热点,用不着像央视春晚那样在节目选择上进行综合平衡,歌舞、杂技、相声、戏曲、小品样样俱全,搞成了串烧性的大杂烩,降低了民众的娱乐趣味;也不必像春晚那样在演员遴选上充分照顾各方关系,让那么多的演员粉墨登场。如果说传统春晚是满汉全席的大餐,让人不知如何下箸品尝,“山寨春晚”则是精挑细选的民间刁肴,让民众一次品尝个够,如“山寨春晚”的小品就让观看者大呼过瘾,如民间绝活也让观者大饱眼福。当然,像模仿传统春晚的“千手观音”等,则纯粹是凸显“山寨”特色的搞笑节目,看似大俗,其实也算是深化“山寨春晚”的主题之作。
    以“山寨春晚”的教化论,“山寨春晚”虽然没有传统春晚的煽情式眼泪和主旋律之作,但以更为淳朴和真实的节目演绎彰显了普世和隽永的大爱精神。譬如,四川阿坝茂县27位羌族农民的表演,就传递着灾区民众对全国人民的感恩情怀。他们的表演,相较于专业人员的艺术水准或粗糙许多,但这种原生态的朴拙艺术,却是寓教于乐寓教于情。
    虽然,除夕之夜的“山寨春晚”并未如预期那样掀起娱乐狂潮,但其“百姓嘉年华”的文化尝试却被公众所认可。这说明,作为一种新的娱乐和生活方式,“山寨春晚”也许孱弱,但在多元宽容的现实语境下,她的存在绝对是文艺百花齐放的最佳诠释。她能得到主流文化界的认可,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草根话语权得到彰显的标志。
    公众期冀,“山寨春晚”能够和传统春晚并行不悖地在各自的平台空间,发挥着应有的娱乐效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