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公共管理矫枉过正的乌托邦化
(2008-12-06 09:44:23)
标签:
杂谈 |
本文刊发于12月6日大河报
“男女卫生间的门上,标准的标注方法是‘一男一女的人物形象图’以及中英文‘卫生间’和‘Toilet’,其他的概不正确,必须整改,逾期不改的,将面临1000元罚款。”昨天,南京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详细介绍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的《南京市公共信息标志标准化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特别提到了目前形式混乱的卫生间标识。(12月5日《扬子晚报》)
一个连街区向导图都没有的城市是乏秩序的,一个连厕所标示都不规范的城市是缺乏人文属性的。“六朝古都”南京就存在着城市公共信息标示匮乏和讹误的双重尴尬,该市通过地方立法矫治和规范城市信息标志的做法值得肯定。但是,如果这种标准化事无巨细,进行自以为是的选择性规范并赋以严苛的惩戒举措,如厕所只能用“一男一女的人物形象图”以及中英文“卫生间”和“Toilet”,用“厕所”和WC等标示都不行,就是矫枉过正和不合情理,立法和管理效果就会乌托邦化。
厕所是人们的“方便”之所,怎么给人方便怎么管理才是正本。国人最能接受的厕所标示就是汉字“厕所”和“男”、“女”,厕所门上一标,男女老少都不会产生误会。这个最传统、最方面而又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汉字标示怎么能算是“不正确”和“必须整改呢”?套用时髦的“指数”概念,是厕所、男、女的“方便指数”高还是“人形标志”、“卫生间”和“Toilet”的“方便指数”高?答案不言自明,如果说城市信息标示追求的只是标准化而非人性化,管理和立法自然是误入歧途了。
这样的标准化,也许在重罚之下短期之内有效果,但难以起到让所有厕所都一律主动跟进。尤其是那些处于街巷深处的简陋方便之所,相信普罗大众还是最习惯于汉字标示。何况,这样的“标准化”立法和管理是否经过民意的充分酝酿也值得怀疑。所以这样的立法最终都难逃成为一张废纸的命运,这样的管理当然也是龙头蛇尾式的结局。理想的标准化因为缺乏人文属性而在现实的操作中难产,乌托邦是最好的阐释。
之所以如此,还是要从立法本意和管理思维上去找问题。表面看去,立法者的目的是为了公共信息标志的标准化,实际上濡染这城市管理者好高骛远的国际化目标。就厕所标示而言,无论是“卫生间”也好,“Toilet”也罢,其实字面上的“雅”和“洋”,都隐然折射着中国城市梦想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理想。这个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理想无可厚非,但是在选择“雅”和“洋”的同时,如果摒弃掉“俗”和“土”的传统,客观上就会造成方便了少部分人尴尬了大部分人。而这,显然违逆了法治和普适性和管理的公共性。只能说,这种标准化只是管理者求洋求雅的乌托邦人治思维下的产物。
小小厕所,是城市文明、文化和人文色彩的投射,如何让人们更方便的“方便”,反映了城市的法治水平和治理能力。在我看来,现代城市治理不是僵化的标准化,也不是梦幻家的乌托邦试验田,而是最大限度地讲求人文细节和追求多元文化的和谐相处。还是以厕所标志为例,让各种图文标志共存,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