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地理分界标志背后是复杂的利益博弈
(2008-08-29 06:14:57)
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淮安本月正式开工建设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而标志园内分界线标志物是啥样一直是淮安市民关注的热点。记者昨天从该市市政公用局获悉:标志物为地球状。(8月28日《扬子晚报》)
从效果图上看,这个标志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的“球”煞是漂亮。该球坐落于一桥中心点,连球体颜色也被设计成冷暖渐变的动态模式,人从桥上过,即有横跨中国南北的观感。可以说,对此南北标志的设计,从城市决策者、规划者乃至实际设计人,都费劲了一番苦心,表现出了无限的创意。但是,在公众看来,这种构思精巧依然不脱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城市发展战略路径,值得斟酌和深思。
中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以淮河和秦岭为基准果然不错,这在地理学和气候学上已经得到科学界定和确认。但是这条标志中国南北的自然地理分界线,无论从知识产权抑或文化意义上言,都属于全中国人民。在此沿线上的各省市区的城市乡村,是没有权利将之褫夺为特权禁脔的。所以,除非基于科学的论证和地理学和气候学上的现实需要,通过国家意志设立这样的标志外,任何地区和城市设立如此标志的作法都是自私和莽撞的。
江苏淮安设立如此标志,无疑打开了争夺中国南北地理分解的潘多拉魔盒。淮安虽然先下手为强,信阳市也已提出了质疑,难保其他省区的城市也会跟风而上,结果是在整个淮河和秦岭沿线,将会出现N个这样的标志。你用球形,我用方形,他用三角形,而且在建设规模上也会形成财政竞赛,浪费纳税人奉献,造成一大批人造垃圾景观。这绝非危言耸听,多年以来,各地为了提升本地知名度和文化品位,借文化软实力催生经济硬实力的类似操作一直不断,死了的历史名人要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地要争,历史文化传说的源头要争,甚至一些荒唐的历史糟粕也要争。城市推介自己的热情和进取心固然可喜,但是拉大旗作虎皮的文化虚荣和功利心态却让人难以恭维。甚或者,一些臆造的、杜撰的伪历史伪文化之风也趁机甚嚣尘上,并借权力之威异化为耗靡公共财政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造成了与民争利,铺张浪费的不良政风。
所以,任何一起看似文化味十足的此类工程,在其背后都隐含着复杂的利益博弈。这种利益博弈,是以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方式进行争夺,看似是为一地谋取公共利益,但实际上却造成了狭隘的地区利益主义,造成市场经济语境下市场流通的画地为牢。此外,地区保护主义还会造成不同区域间民意的冲突。以南北地理分界标志为例,不惟造成江苏淮安和河南信阳间的争夺,连两省两市的民众也会加入到为支持本地政府的行列中去。现在,江苏的学者已经开始为淮安背书了。照这样的逻辑下去,一个历史名人、一个历史标记,就会引来不必要的争执争端。这种利益博弈终究会演化为一种内耗,不值提倡。
发展不是靠争来的,也不是靠建一两个文化意义上的景观就能提升区委优势的,而是要靠科学的决策,法治的跟进和执政能力的提高才能实现。可见,各地政府,不仅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权的政绩观,还要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以及利益博弈上的大局观。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