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意识成为普世文化
(2008-09-02 18:49:17)
标签:
杂谈 |
本文刊发于佛山日报、河北青年报
让孩子懂得珍爱生命,要比空洞的奉献教育要实在得多。而对于成人,生命教育是一个辩证法,能够激发其帮扶的大爱情怀。
对于广大中小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新学年。9月1日,国家教育部特别要求全国中小学“共上第一课”——收看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特别节目《知识守护生命》,可谓用心良苦。
在“这堂课”开讲之前,全国各地中小学已经进行了提前预演。可以说,关乎生命意识的教育观犹如春风化雨,伴随着新学期的来临,浸润到全国各地的中小学课堂。以此为契机,期望生命意识教育成为中国社会的普世文化。
应急避险和生命意识教育是个长期的启蒙过程,绝非一堂课所能涵盖。这样的启蒙应该纳入国民教育机制,使之成为中小学教育的必修课。“生命至上”,从娃娃抓起,这样才能涵养应对突发灾难的理性意识。而如果仅仅靠一堂课或不定期的讲述或启蒙,生命意识教育容易被疑惑为思想政治教育或道德宣教的附庸,不仅让孩子觉得乏味,大人苦心孤诣的策划也会事倍功半。
经过汶川大地震的灾难洗礼,我们深切感受到来自纯雅孩童的爱心无瑕,灾难中出现了很多孩子助人或自救的感人例子。倒是很多成年人,要么在灾难面前举足无措,要么自私自保。这足以说明,生命意识教育最宜从可塑性强的孩子抓起,使他们善良互助的本能意识升华为自绝避险、互爱互助的价值观念。
但必须指出,未成年的孩子是无法承担成人世界所能担负的道德责任的。对于孩子的生命意识教育,应该着眼于安全自保和规避风险,给其灌输保证自身安全的观念,避免宣教涉险救人的大道理。这才是教育的进步,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关怀。幸运的是,近年来的法治条规,对未成年人面临生命险境时的责任规范也逐渐宽松,甚至免责,譬如现行法律条文就不鼓励未成年人见义勇为。
所以,关乎生命教育的《第一堂课》绝非责任灌输的道德选讲课,而是关爱孩子的“救命课”。在场的冠军也好,专家也罢,要让孩子明白,在灾难来临时怎么救自己,怎么逃离险境,怎么保全生命,这才是最重要的。在孩子们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再去帮助他人,才符合生命的规律和意义。
当然,孩子不是唯一的听众。电视机旁的每一个成年公民,都是这堂课的旁听者。而且,他们的责任要比孩子更为重大。可以说,在应急救险的关键时刻,成人世界不能像孩子那样自保生命,还具有帮助他人的道德义务。上好这堂课,对于成人而言,也是一次醍醐灌顶的心灵教育。
天地之大,生命最大。尊重生命,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就是对生命最深切的关怀。让孩子懂得珍爱生命,要比空洞的奉献教育要实在得多。而对于成人,生命教育是一个辩证法,能够激发其帮扶的大爱情怀。